最新消息

协康会创新模式 支援幼稚园特殊需要儿童 港大研究结果证明模式有效 学童进步显著

2015-10-24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今日(10月24日)公布研究结果,显示60名来自十所幼稚园的特殊需要儿童,参加协康会一个先导计划后,多方面的发展和能力均有显著进步;而协康会创新采用的双轨支援服务模式成效卓著,值得推荐,同时为儿童复康服务提供了明确可行的发展方向,可以惠及全港幼稚园二万多名特殊需要儿童,大大缩减轮候时间,让他们及早得到所需的治疗和支援。

这项为期两年的「幼稚园有特殊需要学童的早期介入和综合支援计划」於2014-15学年展开,由利希慎基金赞助。协康会采取首创的双轨模式,即是结合以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为本的治疗和训练,及以学校为本的支援服务,为10所幼稚园共60名有特殊需要的学童提供早期介入服务。协康会并伙拍香港大学为计划进行成效研究,由心理学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率领研究团队追踪该60名幼儿首个学年的发展和成长。

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先导计划的60位幼儿,在计划开始时各方面的能力与对照组的幼儿并无显著分别,经过一个学年后,他们在多个标准化的能力测试中,包括认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小肌肉、大肌肉和自我引导等方面的表现,均有显著进步,并超越那些在对照组没有接受服务的60名幼儿,没有接受服务的幼儿并没有明显进步。 

此外,研究亦探讨教师参与计划后的效能感,结果显示该10所幼稚园共142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一个学年之内有明显的提升。而没有参加计划的幼稚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则没有明显改善。

林博士指出,协康会的先导计划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支援。直接的支援来自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的治疗训练,而间接的支援则来自强化学校系统和提高教师的能力。协康会专业团队定期到访幼稚园,向老师们示范有效的训练方法和课堂管理技巧,帮助学校建立全校参与的文化,照顾有学习差异的学童。该会亦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系统的培训课程及讲座,加深他们对不同发展障碍及教学策略的认识。

研究报告指出,参与先导计划的校长和教师均高度评价协康会的服务,赞扬计划能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以至他们自己和学校系统提供专业支援。他们所观察到的进步并不仅局限於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他们同时见证了自己和学校系统的成长和发展。其中一位参与计划的老师在研究问卷上表示:「我们的学童可以使用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的设施,就彷佛在本校增添了一所资源中心。计划还为本校老师提供专业支援,让我们少了很多烦恼和担心,在教学上更大的成就感。」而参与计划的其中一间幼稚园家长李太表示,其确诊有整体发展迟缓的儿子进步明显:「儿子经过言语治疗后,能说较长的句子,可以表达较完整的意思;以往填颜色也无力,现在经职业治疗后,握笔的姿势及运笔的力度亦大有改善。」

协康会区域经理莫惠霞表示:「是次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本会获得社会福利署奖券基金赞助,将服务延伸至其他幼稚园,於11月开始推行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计划,为400名就读於幼稚园而正轮候学前康复服务的特殊儿童,提供一个『校本专业支援』及『中心为本治疗/训练』的双轨支援模式,期望达致学校、家庭及专业团队三方合作,全面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学童。」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公布研究计划成果。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公布研究计划成果。
协康会区域经理莫惠霞女士,认为研究计划成果令人鼓舞,冀政府能参考,以舒缓学前特殊教育学额紧张情况。
协康会区域经理莫惠霞女士,认为研究计划成果令人鼓舞,冀政府能参考,以舒缓学前特殊教育学额紧张情况。
善一堂安逸幼稚园麦凤璋校长(左)及圣多马堂幼稚园洪老师(右),认为计划的双轨支援模式,能弥补幼稚园的空间及设施不足,冀能延伸至其他幼稚园。
善一堂安逸幼稚园麦凤璋校长(左)及圣多马堂幼稚园洪老师(右),认为计划的双轨支援模式,能弥补幼稚园的空间及设施不足,冀能延伸至其他幼稚园。
大埔浸信会幼稚园家长李太表示,计划能改善孩子的各项问题,短时间有很大进步。
大埔浸信会幼稚园家长李太表示,计划能改善孩子的各项问题,短时间有很大进步。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左)、协康会总干事曾兰斯女士(右),向利希慎基金总裁何宗慈小姐(中)致送成效研究报告书。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左)、协康会总干事曾兰斯女士(右),向利希慎基金总裁何宗慈小姐(中)致送成效研究报告书。
.(左起)家长李太、林瑞芳博士、何宗慈小姐、教育局副秘书长黄邱慧清女士、曾兰斯女士、麦凤璋校长、洪思恩老师。
.(左起)家长李太、林瑞芳博士、何宗慈小姐、教育局副秘书长黄邱慧清女士、曾兰斯女士、麦凤璋校长、洪思恩老师。
  • facebook
  • weibo
  • youtube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