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AD/HD)

 

心思爱漫游—专注力失调症

 
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简称AD/HD)是一种发展障碍,每百名儿童中便有5-6人患有此病,当中以男孩的发现率较高,他们往往给人坐立不定、动过不停的印象,活脱像一辆出了轨的火车,横冲直撞,难以自控。其实,这些孩子中,有部分属於专注力失调型,患童行为上较静态,惟思想上却如脱缰之马,且患者多为女生。
 
专注力失调型患童的智力正常,但由於脑前额叶细胞的活动量较少,其执行功能较弱,常常无法抑制脑中无关要旨的念头,处理和组织资料较慢,亦较容易出错。他们的运作记忆稍逊,也较难把脑海中的讯息转化为行动的指令,然而有计划地去执行,过程中亦容易遗漏若干步骤;调节学习动机及工作意欲的能力较同辈弱,容易对事情失去兴趣和动力,这对他们学习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影响广泛深远 需及早正视

课堂学习需要深思熟虑,也要长时间地集中专注力,对专注力失调型学童而言十分吃力,其学业成绩难免强差人意;加上患童较难听从和执行指令,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重复提点,仍然时有错漏。久而久之,老师、同学、家长以至患童本人对自己的观感转差,衍生很多情绪、对抗性的行为问题,也容易失去学习的动机。这些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未能及早正视及妥善处理,将会延续至儿童日后的人生阶段。即使踏入社会做事,专注力失调型患者也因执行功能弱,做事欠条理、出错连连,容易放弃、虎头蛇尾,影响工作的稳定性。

专业治疗有法 助孩子重拾专注

治疗专注力失调型儿童可分三方面进行:其一是透过自理、学习及社交活动作为执行功能训练的平台,由治疗师按活动所需要的执行功能元素,与家长订立可行的训练目标,加以练习、循序渐进,举例而言,出外购物,由孩子在脑中记下购物清单,家长在途中再改内容,从而训练孩子的运作记忆。其二是调节其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克服执行功能的困难,举例而言,患童脑部储存及思考资料的能力较弱,家长和老师可把资料形象具体化地呈现在儿童眼前,如透过白板、笔记簿,让儿童有「看得见」的资料来慢慢思索。其三是透过药物的帮助。三管齐下,以达至最佳的成效。
 
一般人能够察觉自己的觉醒状态,并加以调适,如困倦时会伸懒腰抖擞精神,但专注力失调型患童有时会处於过低的觉醒状态,容易神游、不想走动,未能察觉及适时调节个人的觉醒状态。透过特设的物理治疗运动,有助患童达到较佳的学习状态。
 
协康会跨专业团队最近编写了《跃动成长路―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AD/HD)家长锦囊》,剖析患童的问题并精选近40项训练活动,协助家长管教及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现於各大书局及协康会中心有售。此外,协康会「专业教育及发展学会」将於2015年1-3月期间举办一连五节「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全方位家长讲座」,从家庭、医药、情绪、学习及静观五个范畴,由医生、教育心理学家及职业治疗师详细讲解,每节90港元,凡报读全5节讲座的参加者可免费获赠上述《跃动成长路―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AD/HD)家长锦囊》一本。
                                                                                                                                                                   <<返回页首

混合障碍学童幼儿期可辨

 
谈到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ADHD)的儿童,大部分人会把焦点放在儿童的专注力及活跃度上,很少人会想到ADHD儿童可能同时有一种或多种混合障碍,包括动作障碍、学习障碍、行为障碍、对抗性的行为症状、焦虑、抑郁症状,而这些混合障碍对ADHD儿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据外国的统计显示,ADHD儿童中约一半是有动作协调障碍(DCD)的,最明显的表徵是他们的体适能表现,如平衡能力和耐力等较同龄儿童逊色。
 
早在幼儿期时,已不难觉察到幼儿在运动上的一些「特别」表现。如在公园玩耍时,他们通常爬不到攀登架类的游乐设施;平时很容易与其他人及物件碰撞,跌倒的次数亦相对同龄的小童多。至小学阶段,他们又受另外一些问题困扰。如上体育课时,当老师指示要自行找一个适当的位置和空间来做柔软体操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空间感和距离感较弱,不自觉会走得太贴近同学,有时还会无意地碰到他们。在嘈杂的环境下,部份ADHD儿童对分辨声音有困难;如在操场上,ADHD儿童有时听不到老师的指示。又他们协调身体四肢的动作有困难,故做不到身体左右快速互动或一些要控制力度的动作,例如当游泳要连续左右踢腿,他们便时会弄出很大的水花。
 
动作协调障碍较为严重的ADHD儿童,大多数在学前阶段已被发现,但假若障碍较轻微,则容易被人忽略,因为一般人都归究他们异常的行为是因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引致。究竟两者关系如何,虽然在现阶段者未有定论,但混合障碍确实加添ADHD儿童在学习上的困难。ADHD并不如它的名称只是一个「专注力」及「过度活跃」的简单症状,而是一个复杂的发展性障碍,需要医生、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及老师联手才能够照顾这群学童复杂的需要。
 
撰文:协康会物理治疗师团队
                                                                                                                                                                   <<返回页首
 

以柔制刚

 
在无数次的学校讲座中,不少老师均不约而同地表示,当遇到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ADHD)的学生时,有束手无策的无奈,每一天的课堂就如一场挑战。我明白这些老师的感受,患有ADHD的学生很难如一般学生一样,懂得自动地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若将一般教导学生的技巧运用於这些学生上,效果很难奏效,难怪老师旁徨无助。
 
其实,老师要协助这些学生,首要是持有正确的态度 ― 无限的包容和原谅。确实地,患有ADHD学生的行为问题并非一时三刻可解决,再加上他们对控制自我的行为及情绪有困难;若老师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以负面的方法及态度去对待这些学生,结果便是火星撞地球,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时刻抱着宽恕的心,老师亦需要明白自己是患有ADHD学生的「行为教练」,要不时向他们的行为提供即时的回应,当学生作出正面行为时便多加称赞及鼓励,并明确说出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临床的经验指出,即时的回应,往往比说教或责骂更能有效地规范这些学生的行为。作为这些学生的「行为教练」,须避免只用「惩罚」的方法改变他们的行为。对於一般学生而言,惩罚方式只能起阻吓作用。但对於这些「特别」的学生,惩罚的方式不但会引起他们对老师的敌视,亦会令他们作出更多负面行为以示反抗或报复。
 
避免用惩罚方式,老师可先尝试将学生的问题行为「正面化」,例如上课时遇有学生经常大声说话时,老师应避免对学生说:「不应大声说话」,改为「上课时应安静听讲」;每当老师能贯彻及持久地实行这方法,学生很多时都会多作正面的行为,负面的行为亦会相应减少。
 
总括而言,教导这些学生须「以柔制刚」,多用正面的态度及管教方法,切忌「以暴易暴」,这样便能减少患有ADHD学生在课室里的行为问题。
 
撰写:协康会青葱计划心理学家团队

正面看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自提及「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ADHD)的行为及表徵后,收到不少家长的查询,并表示令到他们头痛的,不但是子女的学业,还有不断恶化的亲子关系。问有甚么方法可以改善。
 
患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的小朋友的「异常」行为,经常为家人带来困扰,令到家人既气愤又无奈。经屡劝无效后,父母面对的态度多是两大极端。一是或打或骂,一是不肯接受事实。无论何者,都是负面的行为,只会令子女的反叛行为加剧,最终与家庭的关系恶化。
 
很明白家长的心情,但无论如何,家长必须忍耐和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协助子女如何面对才是当务之急。现时,治疗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的方法以药物为主,再辅以管教训练(Parent Training)。
 
药物可以抑制小朋友的活动量及冲动行为,管教训练可以减低孩子反叛行为的出现机会,从而改善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我建议家长参加「过度活跃症家长管教技巧」小组,家长可从中得知很多有关ADHD的资讯和正确观念。
 
研究指出若家长多加注意小孩正面的行为及作出适当的鼓励,孩子作正面行机会也相应地增加。就此,家长管教技巧小组的导师还会教导家长如何加强子女的正面行为及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计划,并於每次小组中,监察计划执行的进度,有需要时作出及时的修订。
 
藉著家长管教技巧小组,家长可获得正面的管教训练技巧,减少与患有ADHD的子女的争执机会,令到家庭关系更和谐和亲密。
 
撰写:协康会青葱计划心理学家团队

一个害怕接学校电话的家长

 
在家长的会面中,黄太说她很害怕接一些称呼她「黄太」的电话,皆因多半是儿子迪迪的班主任打来,每次都离不开投诉迪迪上课时的异常行为;不是经常离开座位,便是骚扰同学上课。难得他留在座位上,以为可以安静下来,惟不消15分钟,他又再活跃起来,捣蛋的行为接二连三再来。令老师最头痛是,迪迪在课堂里的专注力明显地比其他同学弱。他无法长久地专注课堂,同学咳嗽或低声说话的声音足以令他分心,尤其是一些比较沉闷的课堂,他的专注力马上如坐滑梯般急速下降。
 
迪迪亦是一个很冲动的孩子。曾经有一次坐在邻座的同学不小心踢到他,他便立刻以拳头作报复。他说话时亦不加思考,因而常常令到身边的人感到非常难堪。久而久之,不但令很多老师不喜欢他,同学都非常厌恶他。因此,迪迪在小息时,往往都是自己一个人。迪迪每天回家都向迪妈妈投诉他很不开心,因为没有同学愿意和他玩。迪妈妈每次听后都觉得很心酸。迪妈妈每次都耐心地和迪迪倾谈,希望他会从中领悟自己的错处而改过,但学校投诉的电话,仍然是从不间断。
 
较一般同龄的儿童,迪迪的专注力较短而且异常好动,行为问题又多,加上很容易冲动,他可能是一名患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ADHD)的孩子。家长若发现孩子有同样的表徵,应尽快寻求评估及协助,因孩子愈早得到协助,他们在学习及社交上遇到的困难亦会相对地减少。
 
撰写:协康会青葱计划心理学家团队

我的孩子有病态性懒惰?

 
最近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指囡囡小敏的懒惰行为迹近病态,令她十分头痛和担心。小朋友有懒惰行为并不出奇,但若好像敏妈妈所描述的话,家长就要留心所谓的懒散是否另有别情……
 
原来,小敏在学校的表现时好时坏。阅读理解对小敏来说更是一大困难;她时常漏看文章的细节或很容易忘记前段大意,因而错误理解文章的内容。上课时心不在焉,做功课及课堂练习时敷衍了事。
 
每年的成绩评核中,老师对小敏的评语总是:如能专心学业,进步可期。学校社交方面,小敏总是表现得不大活跃,被定为是内向及被动的小孩子。
 
最令敏妈妈气愤的是,小敏在家中的表现与学校同出一辙:同样是经常神游太空和懒散。放学后只管看电视或玩电脑,要她自发性地做功课和学习或做家务,简直是妙想天开。
 
对小敏来说,任何需要付出努力及恒心的活动或工作,她都会敬而远之,或是推迟到最后一分钟才做。
 
敏妈妈指小敏「无记性」的情况有点吓人,经常忘记从学校带回自己的物品或是将自己的物品放在那里;买东西时,忘记买数量等等。
 
敏妈妈心里想,小敏只是懒惰而已,故尝试不同的方式去鼓励和帮助小敏,但结果仍是一样。每次小敏都承诺会改过,但过了数天她对这些承诺忘记得一干二净。敏妈妈已感束手无策。
 
相信很多人与敏妈妈一样,认为「懒惰」二字已可解释小敏的行为表现。但从多方面观察,小敏不但行为懒散,做事「慢吞吞」,个性又内向和被动,极可能患有「专注力不足症」(AD)。
 
由於「专注力不足症」很难从表面上判断,故家长不易察笕,很多时候甚至误解小朋友是故意的。我先鼓励敏妈妈不要责骂小敏,最好了解专注力不足症(AD)的特性才能对症下药。
 
撰写:协康会青葱计划心理学家团队

 

  • facebook
  • weibo
  • youtube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