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能力

 

吃饭时东张西望

 
汶汶今年4岁,她在吃饭的时候经常都会东张西望、不专心,一顿普普通通的午饭,有时也要花上个多小时才能将它吃完,妈妈担心汶汶在校内吃午饭时比其他同学慢,又怕老师责怪汶汶慢吞吞或认为他做事懒散。
 
4至5岁的孩子吃饭时喜欢东张西望、不专心,原来与他们操作餐具「笨手笨脚」有关之余,还因为他们的专注力不足、没有时间观念、想探索知识,甚或想逃避吃饭。
 
吃饭不专心三大原因
 
4 至5岁的孩子,一般都需要比成年人较长的用餐时间,一方面由於他们对餐具的运用还未到「得心应手」的地步,操作餐具时总有点笨手笨脚的模样,另一方面,孩子的咀嚼以至肠胃的消化能力,与一般的成年人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花上较长时间用餐,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有些孩子吃饭所花的时间,却又比一般同龄的孩子更长,他们在吃饭时偏要去管周边所发生的事情。在这些不肯「专心」吃饭的孩子中,有些是因为专注力不足,自制能力低,又没有时间的观念,他们容易受到四周的环境吸引,看得高兴忘我时,就连前面的饭菜也给忘记了,往往要父母再三催促提醒,才能继续用膳。
 
父母面对专注力不足的孩子,可以尝试营造一个固定、安静、熟悉及布置简约的用膳环境,给孩子定立一个合理吃饭时间的上限,并不时提醒孩子吃饭的时限,务求在时限前完成进食。
 
想探索知论
 
另外,也有些是天生「观察型」学习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强,经常透过眼睛观察去学习新的事物,就连在吃饭的时候也会用眼睛「东张西望」继续学习,虽然他们在吃饭的时候会四处张望,给人很不专心的感觉,然而,他们很少会因此而「忘记」了吃饭,只是在一边食时一边望,陶醉於他们的眼睛观察当中。对於观察学习型的孩子,与其让孩子东张西望,家长不妨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与他们一起阅览图书,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当然,也有些是「混合型」的孩子,也有些东张西望的孩子,则是为了逃避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故意拖延时间,又或是故意做些小动作来吸引别人的注意罢了。所以,若要解决孩子吃饭时东张西望的情况,家长先要细心观察及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
 
吃饭毋须过急
 
香港人生活节奏紧张,吃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有时为了赶时间,看见孩子慢条斯理地吃饭的模样,真叫家长心里著急起来。说到底,若是时间许可的话,还是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用餐时间,让他们可以慢慢咀嚼,品尝食物的滋味。
 
撰文:协康会教育心理学家张明丽

孩子为何欠缺自信和自理能力?

 
现今以小家庭为主,往往家中的孩子便成为父母的宠儿和中心,很多父母为了表达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更会凡事为孩子计划和预备妥当,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变得依赖,甚么事自己都不动手去做,例如自己不主动穿好衣服、不自己吃饭、不会为自己的鞋带打结,连刚刚玩完散落在地上的玩具,也不愿意将它们收拾干净或是放回原处。长此下去,孩子的「主动性」 便会因为父母凡事插手帮助而逐渐下降,孩子慢慢地丧失了自理的能力和对自己的责任感,不知道甚么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也对自己的责任感到模糊,成为一个只懂「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王子。
 
父母为免「麻烦」
 
这样性格依赖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一方面在心理上有需要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心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有些父母是因为「怕麻烦」 才凡事替孩子「代劳」,没有耐性对孩子凡事作出交代、解释事情的始末和解决事情的方法,更不愿意为孩子不熟练的做事方法而「执手尾」,宁愿自己快快将事情做完。无论是以上哪个原因,都有可能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叫孩子最终慢慢地失去了宝贵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因为两者皆让他们既不会动手主动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也不顾意去动脑筋来解决摆在面前的困难,只会一味地望著父母,等待著他们的帮忙,为自己出头和解决问题。当他们长大以后,也对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表现得漠不关心,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缺乏积极态度,更加不懂得关心别人的需要。
 
指示孩子「亲力亲为」
 
父母若是要培养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日后建立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那就必须从小开始加以培养。 对於三至四岁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较难掌握复杂难明的事情,故应该以具体及简单易明的指令,指示孩子做好应该「亲力亲为」的事情,也不要让孩子以为别人的「代劳」是一件应该做的事。另外,孩子这时建立的对错判断和价值观,都有赖父母日常对他们的教导和灌输。
 
提升孩子的自信
 
若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能力厅,当孩子做对事情便要赞扬鼓励一番;若是孩子在尝试中犯错,也不要严厉的责骂,应该与孩子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孩子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再次「站起,这样才能逐渐提升孩子的自信。
 
撰文:协康会教育心理学家张明丽

港孩自理

 
近日,社会其中一个热烘烘的话题便是关於「港孩」。大家普遍也认同今天的孩子们的自我照顾能力不好,亦甚少帮忙做家务。然而,据我观察一些年幼的孩子,不难发现其实他们是很喜欢自己亲手做事情的;例如:他们喜欢自己拿匙羹进食、喜欢拿著玩具模仿成人扫地。这就是心理学家艾力逊(Eric Erikson)提出的人生八阶理论中,「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的表现。孩子在一至三岁期间,他们的活动能力迅速发展,希望寻求更多的自主空间。假如父母能在安全及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实践自主,孩子就能够建立信心和发展初步的意志力,为下一个人生阶段建立基础。正是这个原因,孩子能负责一些简单的自理和差事,是他们发展阶段中的使命,而孩子也乐意这样做。可是,有些家庭因各种的原因令孩子失去了实践主自的机会。例如:因为孩子分心、动作慢或粗略,成人便按捺不住急於替孩子完成。结果孩子习惯被动、乐於接受照顾。他们亦渐渐失去做事的动力,形成依赖的习惯。
 
要改变这种境况,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责任感。开始时,鼓励孩子完成较容易的自理工作,例如:每次把脱下的鞋子和衣服放好;每日替自己梳头、刷牙和洗脸等。完成后,给予孩子赞赏与认同,让孩子乐於负起自己的责任。特别是有佣人的家庭,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佣人的角色只是帮助父母打点家中的事项,并非「服侍」少主。
 
很多父母也要工作的家庭,不自觉地依赖了佣人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佣人也会胜任负责管教和训练的工作。因此,父母也要负起建立孩子基本自理技巧的责任。
 
撰文:协康会临床心理学家梁秀华

幼儿自理有妙法(一)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自我照顾是十分重要的。进食、如厕、穿衣和梳洗,这些看似甚为平常的自理活动其实和儿童的心理、生理、体能及智能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儿童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可同时提升多方面的基础技巧,包括: 感觉肌能技巧、小肌肉技巧、认知概念和情绪行为,对儿童的成长有莫大的益处。例如: 透过日常穿著衣服,不但能增加儿童的自信,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及独立意识,并能同时强化儿童的小肌肉技巧及身体概念和空间概念。
 
对一般儿童来说学习自理技巧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对於部份有发展障碍或自闭症的儿童来说,要学习这些自理技巧并不容易。试想一想,你家中的小宝是否经常依赖菲佣照顾?如厕时是否要跟他多番「激战」?刷牙时他总是不愿意开口?抗拒梳头、剪指甲或剪头发?
 
经常拣饮择食?进食时往往弄得乱七八糟?抗拒穿著某些质料的衣物?经常弄错衣服、鞋袜的前后、里外或左右位置?这些自理问题,往往令家长感到束手无策。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家长需先了解问题背后有那些影响因素。为什么孩子到六岁仍要成人喂食? 是因为未懂得操作食具?或是因为被家长过分照顾?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些问题,便会发现影响儿童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可包括以下两方面:
 
个人成长发展因素
多涉及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肌能等发展范畴,包括儿童在感觉肌能、小肌肉技巧、认知概念等方面的发展是否有困难,以及在沟通技巧和情绪行为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外在环境因素
指日常生活的环境安排,以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态度。常见问题包括家居布置或家居设施安排不当、生活常规混乱、成人对儿童的要求过分宽松或严苛,以及训练方法不正确等。
 
因此,当家长在训练孩子自理时感到困难,不妨停一停,想一想,是否有以上提及的因素所影响,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或寻求治疗师的协助。
 
撰文:协康会职业治疗师团队
 

辨识孩子的自理能力

 
刚升读小一的孩子,适应了新的学校流程没有?小学跟幼稚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截然不同:幼稚园的流程比较慢,自我照顾的活动较为简单,婶婶和老师还会提供贴身照顾。相反,小学的流程比较快,自我照顾的活动较为复杂,学童需独立处理各样自我照顾活动,包括上洗手间、午膳、收拾书包等。
 
本港一项调查显示,家长和幼儿导师都认为,自理能力是学童升读小一应具备的最重要条件。何谓自理能力?在个人方面包括进食、如厕、穿衣、个人衞生及仪表处理。在学校方面包括个人物品收拾及处理、文具、书本、手册及时间表运用等等。
 
对於刚升读小学的孩子,要独立处理这些事情委实不容易。你的孩子表现如何?
1.    进食:能拉开罐装饮品的盖掩而不弄泻? (5-6岁)
2.    穿衣:能绑鞋带?能将外套翻回正面? (5-6岁)
3.    个人衞生及仪表:能自行用梳把头发梳理整齐?(5-6岁)
4.    书本及文具运用:能於课堂前按时间表预备书本及文具?(5-6岁)
5.    书本及文具运用:能按指示写家课册和回条?(6-7岁)
 
影响孩子自理表现的基础能力包括感知肌能、认知概念和运用小肌肉技巧。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活动,提升孩子这些基础能力,使他们能掌握日常自理活动所需的技巧。感知肌能的活动,能给孩子许多感觉和动作的经验,提高感觉辨别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认知概念的活动,能加强孩子对自己身体的认知、空间和物件操作的概念。小肌肉活动,能改善孩子的抓握能力、只手协调、手眼协调及手指灵活性。
 
另外,可配合适当的学习策略,以建立孩子的组织能力,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理活动。有发展障碍的儿童往往在感知肌能、认知及小肌肉技巧方面表现困难。家长应加留意及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
 
撰文:协康会职业治疗师团队
 

合理期望建孩子自理能力

 
每天起来家长嚷着要孩子梳洗、换校服和吃早餐;孩子放学后,又追着他们做家课、温习,然后吃饭、洗澡等等,转眼间,已到晚上十持了。家长有时也不禁自闭,孩子何时才能自觉地处理自己起居饮食呢?对於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刷牙、洗澡、吃饭或换衣不算是甚么艰巨的任务,为何花上半天也未能完成呢?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照顾能力 (简称「自理能力」)呢?
 
若要改善孩子的自理能力,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困难所在。影响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分为:环境、家人的期望及个人的能力。不同的环境及家人的期望,对孩子的责任感和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环境的改变如小学跟幼稚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都不同,孩子便要去学习适应。另外,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能力有合理的期望,亦会影响孩子的表现。
 
有家长分享她的儿子又躲懒了,只顾着玩游戏机或发白日梦;叫他洗澡,他竟说:「您给十元,我便马上去洗澡。」家长们可曾有过这样的遭遇?孩子的自理活动如洗澡、刷牙、吃饭竟变成有条件的交易?另方面,家长或家佣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孩子缺乏合理的期望,都成为孩子撞自理能力的障碍。
 
故此,培养自理能力应从小开始,并让孩子明白自我照顾是本身的责任。由於自理活动需要运用孩子的感知肌能、认知能力和小肌肉控制技巧,不同年龄的儿童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家长可按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施教,如三至四岁可鼓励自行脱袜,五至六岁可自行刷牙等,让孩子逐步学会照顾自己,建立自信。
 
撰文:协康会职业治疗师团队
 

 

  • facebook
  • weibo
  • youtube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