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展及社交


词汇学习小贴士

 
词汇是我们日常用来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基本元素,能够掌握丰富的词汇,有助孩子提升其表达的自信、社交及学习能力。究竟,一般儿童的词汇发展是怎样的呢?家长又可以怎样引导孩子学习更丰富的词汇呢?
 
词汇发展三大方向:多、深、广
协康会言语治疗师督导主任阮杏贤表示,词汇的发展主要分三方面,其一是词汇的数量增加,一般而言,三岁的孩子掌握800个词汇,四岁进升至1,600个词汇,三岁至五岁期间大约以倍增的速度来增长,渐渐发展趋向成熟,然后随着经验的累积及教育,到小学阶段,渐渐便跟成人的词汇量看齐。其二是词类渐趋多元化,由名词、动词扩展到形容词、副词、量词、语气助词等,由具体(如「电话」)渐变抽象(如「科技」),同时亦由常用的词汇(如「车」)延伸到较少用的专有名词(如「四驱车」)。其三是词汇知识的深化,明白词汇的语音、语意、词类、语用及相关概念等。
 
多命名物件勿低估孩子吸收力
阮杏贤强调:「家长切勿低估孩子学习词汇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应尝试为动作、物件、周遭环境命名,少用叠字,多用具体例子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情况许多的话,多带孩子出外游览,认识新的事物,有助其扩充经验,学习更多词汇;即使不能亲历其境,也可以阅读不同种类的图画书,透过图像增广见闻。」
 
投其所好多感官学习
教导孩子新词汇时,家长可以孩子的兴趣作切入点,就其喜欢的玩具、游戏、电视节目灌输相应的词汇,在同类的项目上提供大量的词汇例子,以建立词汇语意的网络,再延伸至其他方面,如孩子玩球类活动,可将球扔进篮子里,再加点创意,扔球在其他的器皿中:盒子、袋、桶子、箱等,从中学习不同物件的名称和特徵(那些器皿都是用来盛物件的)。家长在讲述时,可邀请孩子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用耳朵听、用鼻子嗅一下该东西,尽量透过多感官的体验,加深其对物件的认识。
 
词汇吸收多少?测试有法!
家长不断灌输,怎样才测试到孩子是否吸收和明白呢?阮杏贤认为,年纪较小的孩子可请他按指示辨别和指称物件,又或口头说出物件的主要特徵,然后请孩子猜猜目标物件的名称;年纪较大的,可请他说出香蕉和橙等简单物件之间的分别,以类别、特徵及功用等作区分;也可以玩接龙游戏,轮流说出不同的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的名称等。年纪再大些的,可请他从多角度用口语解释词汇,就「消防员」一词而言,可问他「消防员是甚么?」「消防员的工作是做什么的?」「消防员有何装备?那些装备要怎样使用?」等等。
 
言语治疗部新书开启词汇学习大门
欲进一步了解增加孩子词汇的方法,家长可以参考协康会言语治疗部快将出版的《词汇学习小天地》,该书一套二册,分别适合所有介乎三至五岁及五至七岁的孩子,透过生动的图像及有趣的活动,协助孩子掌握词汇的意思、把它们有系统地记在脑海里,并建立丰富的词汇网络,家长亦可触类旁通,有系统而具创意地去引导孩子学习和组织词汇。此外,协康会青葱计划也定期举办词汇学习工作坊,欢迎有兴趣的家长参加,协助孩子踏上有趣的词汇学习之旅。
 

互动型家长

 
当我坐巴士见到邻座的婴儿望著我时,我常常会向他们扮鬼脸,逗他们发笑,这令我觉得很有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实并不受语言限制,而这来来回回的互动,更是幼儿发展良好语言运用的基础。但自闭症儿童正正在互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他们独自玩耍和被动的语言表达等等,往往令家长感到沮丧。
 
很多时家长都会为自闭症儿童安排各种训练,以提升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但家长有否想过自己就是他们最有效的语言沟通促进者呢?要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家长要先培养自己成为一位「互动型」的家长。那么,「互动型」的家长是怎样的呢?
 
「互动型」的家长会多制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从而鼓励他们引起沟通; 例如: 孩子喜欢吃饼干,於是,家长会将饼干盒放到较高的位置,令孩子必须主动向人表达才拿给他,渐渐地,孩子能明白引起沟通的重要性。不但如此,他们又会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从而给予适当的语言刺激; 例如,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只是说单字,当孩子拉成人的手并说:「饼」时,「互动型」的家长不会要求孩子模仿说很长的句式,如:「唔该妈咪,我想食一块饼干」,因为知道这句说话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深了。反之,他们会先取得孩子的专注,并示范短句:「食饼」,继而等一等,让孩子模仿说:「食饼」;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得以正面地建立。
 
此外,「互动型」的家长一方面会提供空间让孩子表达和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又会设下一定的规范,恰到好处;例如:孩子玩煮饭仔时只顾玩煮食炉的开关掣,说:「开」、「闩」;他们不会一开始便阻止孩子,而是会先观察并延续孩子的玩法,并且加入语言说:「开火」、「闩火」,然后再逐步引导孩子把玩煮饭仔的方法和说出相关的动词,如:「切」、「煮」等。其实,只要朝著「互动型」这个方向进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双向沟通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亦能无时无刻都享受到与孩子沟通的乐趣。
 
撰写:刘梓琦(协康会言语治疗师)
 

另类沟通法

 
「沟通」是人与人传递讯息的过程,其间可利用不同的传递工具,例如文字、表情、图画等。换句话说,沟通模式是由多种表达形式共同统合而成的,口语或非口语方式同样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口语」 (即说话) 是众多沟通形式之一,因此,不会说话并不代表无法沟通。对於一些有发展障碍或说话能力尚未发展的孩子,我们可透过其他的沟通方法来协助他们克服语言问题,如手势、沟通图咭等。虽然这些方法不及「说话」那么直接,但却可让孩子在最无助的时候提供一个补足的方法。以下便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沟通方法,看看你又认识多少!
 
简单手势/动作
  • 如用手指指示、点头、摇头等
  • 大部份人都能明白所表达的意思
  • 较难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如颜色、味道等
 
手语
  • 通过双手不同的姿态和位置的变换代表不同词意,加上身体姿势与面部表情的互相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具体事物
  • 目前本港流行的手语并非统一,同一意思的事物,但所使用的手形却不同,因此容易产生混淆
  • 由於手语有一定的表达方式,因此普通人未必明白手语使用者所表达的意思
 
以物换物
  • 用真实或迷你的物件来表达想要的物件或想做的动作,如将玩具饼交给对方以表示想要「饼」
  • 很多时会出现意思不明确的情况,因此接收者要用「系唔系」式问题来确定对方的意思
  • 较难表达物件以外的意思,如动作、感受等
 
沟通图咭
  • 用图咭来代表思想
  • 可使用单一图咭来表达意思或使用多张图咭来组成句子来表达意思
  • 能切合不同能力的儿童需要,如能力较差的儿童可使用单一的图咭,而有组句能力的儿童可以选择用两张或以上的图咭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如何选择合适的沟通工具?

在选择辅助沟通工具时,家长要考虑下列因素:
  1. 认知能力 ― 孩子能否适当地掌握所选择的沟通工具是取决於他的智能,如一个智能较差的孩子未必明白图画,因此较难使用沟通图咭来表达意思;
  2. 肌能控制 ― 在选择辅助沟通工具时,孩子的基本坐姿和手部肌能是必须考虑的。如孩子的手部控制能力较弱,便难於使用手语,因而需要考虑其他的沟通方法;
  3. 沟通需要 ― 沟通工具必须能配合孩子的沟通需要,如要求、提问等;而有些工具则只能达到「要求」的作用,如以物换物,但却不能协助孩子提问;
  4. 携带度 ― 沟通工具必须能全天候使用,使孩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方便地使用;
  5. 其他因素尚有价钱、效率、耐用性、美观等。

<<返回页首


口肌发展与孩子的说话能力

 
我时常会接触到一些家长,他们不明白为何孩子已经两岁,语言理解能力良好,智能发展正常,沟通意欲也很强,但小嘴巴仍迟迟未开始说话;或只能说出几个单字的近似音。
 
其实要处理孩子未能说话的问题,我们必须对症下药。简单说,当我们呼气时,气流由肺部经过声带、咽喉发声,再流到口腔或鼻腔产生共鸣;但要发出不同的语音,清楚地说出每个字词,则需要下颚、嘴唇和舌头精细及巧妙地协调。儿童的口部肌肉会随著年龄及进食经验而不断发展,幼儿阶段尤其关键;若口部肌肉发展出现问题,便会严重影响其语言发展。试想像若孩子的口部肌肉力量不足,活动幅度有限,无论他说话的意欲有多强,他们也不可能做到。
 
临床上我们会运用口肌训练专用的治疗工具去提升这些孩子的口肌能力;然而早在幼儿一至两岁的阶段,家长已可藉著不同的口肌训练游戏,以及扩阔孩子的进食经验,来促进孩子的口肌发展。
 
吹气活动:与孩子玩吹肥皂泡、风车游戏;或在水中吹纸船,能加强孩子对呼气和颚部的控制和嘴唇的力量;也可要求孩子连续吹笛子数下,中间稍有停顿,来提升其呼吸协调能力。
 
饮管吸吮活动:让孩子运用不同长短、粗幼和弯曲度的饮管来进饮,有助提升其下颚的控制能力和嘴唇力量;也可让孩子尝试吸吮一些黏稠度较高的饮品,如:奶昔。
 
咀嚼活动:尽可能提升孩子进食不同食物质地的能力。对於咀嚼能力较弱的孩子,家长可用纱布将食物包裹,然后手执纱布末端放在孩子大牙中间让其咀嚼;能加强面颊肌肉的力量和提升下颚的控制能力。
 
若家长发觉孩子的语言发展有异於同龄的小朋友,应尽快徵询言语治疗师的意见。有兴趣了解更多口肌训练的活动,请致电2776 3111。
 
撰写:协康会言语治疗师陈家琪
 

儿童发音问题初探

 
不少家长十分关心孩子的发音问题,因为发音不清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亦会影响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一般而言,两、三岁的孩子常会有发音不清的情况出现,但随着口肌发展日趋成熟,发音问题就会慢慢改善。如到五、六岁仍有很多错音的话,就要考虑让小朋友接受言语治疗师的专业评估了。
 
学童的发音错误可能与器官结构的问题有关,如兔唇裂颚、听觉受损等,而智能发展限制或错误的发音方法也会导致发音错误。学童的发音问题可归纳为三大类别,最常见的是以另一语音代替标准语音,例如星星-->叮叮、公公-->冬冬;另外就是语音或尾音的省略,例如包-->爸;还有声调运用错误,例如友-->由、镜-->颈。
 
在今个学年,我们率先为一所小学提供驻校言语治疗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内约二十名有语言障碍的学生。为了解学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及困难,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以评估学童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发音及社交发展方面的能力。从收回的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童分别有语言、社交或发音上的问题。经过与校方的详细商讨后,我们决定先处理学童的发音问题。整个服务计划为期十节,当中包括学童个别评估、发音纠正训练、家长谘询服务及老师工作坊。
 
言语治疗师首先为儿童进行详细的个别评估,然后再按语音的发展次序及错音对整体说话清晰度的影响,来决定个别学童的训练目标。在发音纠正训练时,治疗师会利用视觉、触觉及听觉作辅助,让学童了解正确的构音方法,从而改善错误的发音。而练习亦会由浅入深,由单字词至双字词、多字词、短句、句子以至对话等层面。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向学童及家长指出错误发音的原因及讲解正确发音的方法。此外,治疗师亦会让家长一起参与训练,好让他们了解矫正发音的技巧,以便日后在家中与学童进行练习。为让老师也能了解儿童的需要,我们亦安排了一次老师讲座,希望藉此提升老师对发音训练的认识。
 
虽然治疗训练只是刚刚开始,但学童的发音情况已大有改善,实在令人感到非常鼓舞。其实只要及早察觉学童的需要并加以训练,大部份问题都能得到改善。故此家长无须过份担心,反之要积极与校方及专业人士携手合作,才能协助子女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口...吃....吃

 
「妈..妈..妈..妈,我想食..食..食..雪糕。」如发现孩子说话时词汇重覆、拖长语音、在不适当的位置中断或难於发出说话的第一个音等,他可能患上「口吃」。而说话不流畅,很容易会造成沟通障碍。
 
某程度上口吃是受心理影响,因此有些患有口吃的儿童会有古怪的举动,例如耸肩、眨眼、伸舌、甩头或回避别人目光等。
 
大部份学者均认为口吃是生理和心理因素互相影响而成。家族性遗传、中枢神经病变、大脑功能不协调、刻意模仿或环境压力等因素,都会造成口吃。而当孩子在说话时屡受挫折,便会引致紧张,继而失去说话的信心,造成恶性循环。
 
假口吃
 
二至五岁的幼儿很多时会经历「假口吃」。这个年龄的孩子在需要表达丰富的意思时,很多时只能在脑海中构思内容而未能清晰地以较长和复杂的句子表达出来,因此说话时便会显得结结巴巴。这种情况通常只会维持一至两个月,便会渐渐消失。家长如遇此情况,切勿过分担心,以免为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但若情况持续半年以上或有恶化现象,家长便应马上为孩子寻找适当的专业辅助。
 
给家长的建议
  1.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不要打断他的说话;
  2. 避免要求孩子在别人面前说话或朗读;
  3. 当孩子说话不流畅时,不要表现得不耐烦或要求他重说;
  4. 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他的「口吃」问题;
  5. 多鼓励孩子尝试,从而建立自信心,避免责骂或直接纠正他;
  6. 鼓励孩子减慢说话的速度。
 
家长应避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否则会弄巧反拙,令孩子在说话方面的表现更差。
 

如何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孩子真正懂得阅读之前,必须经过学习口语的阶段。虽然零至一岁的孩子尚未有阅读的能力,但父母如果能够给予孩子适当的语言刺激,则有助提升其早期语言的能力,并对於孩子将来发展阅读技巧起著启蒙奠基的作用。亲子共读便是其中一项简单易做又成效显著的活动。
 
自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父母便可经常为怀抱内的婴儿说故事。婴儿聆听着父母温柔亲切的声音,体验着紧密的身体接触,能充分感受父母对他的关爱,继而产生安全感。虽然婴儿未能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意义,然而他们已能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当孩子开始学习区分不同的声音及腔调,而视觉发展又促使他们能够注视物件时,父母可把主题简单而有强烈色彩对比的图画书放在他们的跟前。籍著婴儿天生对周遭环境的好奇心,他们会注意该物件,并对其产生兴趣。当他们一再注视图画书或当中的图片时,便会开始学习专注及辨认图像,甚至会伸手去抓书,并把它放入口中,作为一种探索的方法。因此,选择图画书时不妨以轻巧易拿、耐咬、可清洁为原则。
 
当进行亲子共读时,父母应一面指着书上的图画或文字,一面用简洁的口语为孩子诵读,并按内容配上适当的表情、动作,再辅以声调变化或声音模仿。虽然婴儿未懂语言的意义,但亦能根据父母念书时声调的抑扬顿挫,掌握故事的发展。引导孩子明白图画或文字代表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是学习阅读和写作之始。
 
父母在这个时期应选择以含有简短句子及清楚音节的儿歌集及童谣集作为读物。藉着这类材料在音调和节奏方面的独特性,使阅读饶富趣味,从而吸引孩子的注意,他们的说话亦会因此变得更清晰流畅。婴儿记忆短暂,重复的吟诵可加深其印象,帮助记认所听到的声音以及看到的图像。
 
在现今资讯爆炸的年代,尽早让孩子接触书本,培养其阅读习惯,有助大大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当代的父母生活忙碌紧张,亲子共读不仅是一种刺激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方法,亦是一项需时不过几分钟的良好亲子活动。只要以爱心和耐心去对待婴幼儿,就能与孩子共享阅读的乐趣,一同成长。
 

如何帮助不同语言程度的孩子

 
1.未能说出单字词的孩子
  • 跟随孩子的兴趣来提供语言刺激
  • 鼓励孩子用声音和手势来表达需要
  • 鼓励孩子模仿成人的动作、口型和声音
  • 用母语交谈,包括自问自答、重覆说话、强调新词、夸张语调、短句、描述眼前发生的事情等
 
2.单字词阶段的孩子
  • 扩展:将孩子不完整的说话加以修正,成为完整句,如孩子说:「汁汁」,成人可回应说:「啊!饮汁汁呀!」
  • 翻译:把孩子的「声音」和「身体语言」翻译出来,如孩子指著「花」说:「巴」,家长可翻译为「啊!你见到花花呀!」
  • 使用简单问句引发孩子说话,如用「乜??」、「边个?」、「边度?」
  • 提示:以口型、示范或帮助孩子用正确口型来引发他/她说出目标字
  • 暗示:利用问题或未完成的句子引发孩子说出目标字,如「你想食……」,孩子说:「饼」
 
3.短句阶段的孩子
  • 延展:将孩子完整的说话加插新资料,使说话的内容更丰富,如孩子说:「我去麦当奴」,家长便说:「你去麦当奴食薯条」
  • 认同孩子的说话并示范正确的句式/发音
  • 使用开放式的问题与孩子交谈,如「点解?」、「点样?」、「几时?」等
 
4.复杂句子或以上阶段的孩子
  • 谈话内容多连系世界事物,如:「除咗日本有迪士尼之外,美国都有喎!」
  • 解释事件原因,如「因为三号风球,所以今日唔驶返学。」
  • 使用不同的问句,如「点解?」、「如果…….咁点呀?」  

<<返回页首


语言发展知多少?

 
小孩子开始学讲说话,是他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此同时,父母亦会感到莫大的欣喜,因为孩子终於能用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与人沟通。作为父母,你们曾否想过孩子是怎样学会讲说话的呢?语言发展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如父母能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不但可以减少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忧虑,更可以避免对孩子有过份的要求,从而能更有效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语言发展阶段

零至六个月
对声音作出反应
用哭和笑来表达需要
发出野啊声
六至十二个月
玩声自娱
模仿动作和声音
摇头表示「不」或挥手表示「拜拜」
 一岁至岁半
能辨认常见物件/人物
说数个单词,如「饼」
 岁半至两岁
说出约20-50 个单词
能明白动作词
两岁至三岁
回答简单问题「乜野」、「边个」
发问问题「乜野」
能使用短句,如「去 街街」
 三岁至四岁
明白不同词汇
能使用三词或以上句子,如「妈妈 搭 巴士」
使用连接词,如「同埋」
咬字发音仍未清楚

提提你
 
当我们说孩子能辨认物件时,我们是指孩子在没有何提示下,能跟从指令拿取该物件。例如每次晚饭过后,孩子都会拿杯喝水,而家长在这时候对孩子说:「攞杯」,孩子能正确地取杯,但这并不表示孩子真正明白「杯」的意思,因为每晚这个时候,孩子都会取杯,在环境和时间上已有太多的提示给予孩子。相反地,如家长在吃饭前说:「攞杯」,而孩子又能取对,这才表示孩子真正明白「杯」的意思,因为在这情况下,既没有环境提示,又不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程序,因此我们就能说孩子能真正明白物件「杯」的意思了。
 
弱能儿童常见的语言问题
  1. 接收和表达的反应较慢
  2. 常用有关实物的单字或双字笼统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想饮水时,便说「水」或「水水」
  3. 词汇贫乏、语言结构与内容不连贯
  4. 记忆短暂以致缺乏完整的句子
  5. 在沟通方面较被动
  6. 发音器官的控制和协调较弱,引致发音不正
  7. 难掌握抽象概念,如前后、高矮

语言学习 Q & A

 
菲佣有碍孩子的语言发展吗?
 
孩子必须明白某个声音是代表某件事物,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当孩子看见一只杯放在桌上时,妈妈说是「杯」,菲佣却?「Cup」,那究竟这物件是「杯」还是「Cup」呢?同一件事物,当孩子听到两个不同的音节,很容易使他/她产生混乱,因此需要花上一些时间,才能明白这两个音节是代表同一件物件。故此,由菲佣照顾的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会较同龄孩子稍慢一些。
 
他/她是否口吃?
 
口吃是指说话时经常重覆、拖长语言、在不适当的位置中断、说话中有不寻常的停顿和声调变化;此外,有些口吃者会有耸肩、眨眼、伸舌和甩头等怪动作出现。很多儿童都会经历「假口吃」的阶段,意指当孩子的口语表达尚未成熟时,只能在脑海中构想内容,但却未能以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说话时就会显得结结巴巴。遇有此情况,家长切勿过份担心,以免为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然而,当这情况持续半年以上或有恶化现象,家长就应为孩子寻找适当的专业辅助。
 
孩子不懂说话是否因为「痴?筋」?
 
中国传统观念里,孩子的任何语言问题都可以藉「剪筋」来解决,其实这观念是十分错误的。事实上,?筋是?底的一块膜,「痴筋」则是指因筋太厚或太短,以致舌头的活动能力受制,未能准确地发出某些舌音,如「打」、「啦」等。因此,「痴筋」是不会导致孩子不懂说话,但却会影响他们说话的清晰度。孩子若迟迟仍未懂说话,可能是与他的听觉、智力和脑部发展有关,而并不是因为「痴筋」。因此家长们绝不应随便带孩子去割筋,这种做法不但无补於事,而且割伤了?筋反会令孩子更难发音。如家长仍然有怀疑,可要求孩子将整条舌头伸出咀外,如他能轻易做到,那表示孩子没有「痴筋」的问题。但若你们还有怀疑,则可寻找适当的专业辅助。
 

学童语言问题面面观

 
协康会青葱计划言语治疗部今年共为十间小学提供驻校言语治疗服务,除为儿童提供语言能力评估及治疗外,言语治疗师亦会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专业谘询及培训活动。以下是一些家长和老师常会提出的疑问:
 
1.学龄儿童常见的语言问题是什么?
  • 发音问题 ― 未能正确地发出语音,以致说话时出现不清晰的现象
  • 语言理解问题 ― 对别人的说话难於理解,以致未能作出适当的回应
  • 语言表达问题 ― 未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或在语句组织上出现问题
  • 社交沟通能力弱 ― 由於缺乏沟通动机及适当的沟通技巧,因而影响儿童的人际关系
2.发音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学童的发音错误与器官结构异常(如:免唇裂颚)、口肌动作不协调、听觉受损等问题有关;而智能发展限制或错误学习发音也会导致发音错误。
 
3.最常出现那些错误发音?若学童家人有乡音问题,应该怎么办?
 
学童的错误发音会因人而异,较常出现的错音是s, d, g, t, k, ts。若学童的发音问题并非因为听觉受损或发音器官发展不足所引致,而只是受家人乡音所影响,通常只需要言语治疗师的适量指导和学童的勤奋练习,便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4.老师和家长可以怎样帮助有发音问题的学童?
  • 说话时,让学童面对面看著你,令他能清楚地看到你的咀型。家长和老师不妨夸张咀型,让学童能看得更清楚
  • 示范正确的发音方法,但应避免将学童的错误发音重复说出,只要将正确的发音读一次就可以了
  • 利用触觉提示作辅导,让学童了解如何构音。例如:发「呼」音时,将学童的下唇轻轻按下,让上牙齿咬著下唇,然后鼓励学童发音
  • 加强语音听辨力训练,帮助学童分辨正确音与错误音
  • 多鼓励学童尝试,但应避免指摘学童的发音错误
 
5.如何识别学童有语言理解或表达困难?
 
若与同龄的学童作比较时,语言理解或表达有问题的学童常会出现以下的情况:
  • 不能明白较复杂的指令,例如:「你将图画填好颜色,然后沿虚线剪出来,之后搽胶水,最后贴在画纸上。」
  • 问非所答,句子组织混乱,与别人沟通出现困难
  • 只能用简短的答案回答问题。
6.这些学童与内向学童有何分别?为何他们会出现语言理解或表达问题?
 
性格内向的学童能够理解别人的提问,并能用恰当的说话和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来回应别人的问题,只是较少作出回应或主动与人沟通,他们的内向程度或会因沟通对象和环境而改变;但语言理解或表达有困难的学童则会难於理解别人的提问,在语言组织方面亦会经常出现困难。学童的语言理解或表达问题可能与智能发展限制有关,亦有些是因为学童有特殊语言障碍(Specigie language Impairment)。
 
7.老师和家长可以怎样协助有语言理解或表达困难的学童?
  • 加强学习句子结构,例如:「首先…然后」、「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
  • 利用视觉提示,例如 Mind Map、图画去帮助学童组织说话或故事内容
  • 透过故事及游戏加强学童的视觉和听觉记忆,例如文字接龙、听毕故事后回答问题、又或将一对对相同图案的字咭或图咭反转,然后找出相同的咭等
  • 多向学童发问,鼓励他们多思考,例如:「当你去到地铁站,才发觉遗失了八达通,你会怎么办?」
  • 利用生活环境,鼓励学童作出回应及与别人沟通,例如学童打翻了水瓶,家长不需即时收拾碎片,反而可利用此机会问他打翻水瓶的原因及应该怎样处理,和如何预防下次再发生同类事件等
 
8.佢讲嘢唔正,系咪因为「黐脷筋」?
 
发音不清楚,很多时是因为唇舌的控制能力较弱,引致口齿不清。其实,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是因为「黐脷筋」而说话不清。即使真是「黐?筋」,也可透过口部肌能训练来改善发音。
 
9.剪脷筋系咪可以改善发音?
 
若孩子真的是「黐脷筋」,很多人都会建议剪?筋。其实,剪?筋的功效因人而异,有些人剪?筋后由於不习惯新的口腔器官控制方法,引致说话更加不清楚,所以不要视剪?筋为一个可以改善发音的万应良方。
 
10.佢讲嘢窒吓窒吓,系咪就系口吃?
 
很多儿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口吃的现象出现,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需要表达的意思很丰富,但一下子又未能快而准地组织起来,所以就会出现「窒?窒?」的情况。然而,当这情况持续下去,并有恶化的现象,家长就应带孩子接受治疗。
 
11.如何能减低孩子口吃的情况?
 
要避免将正常说话不流畅阶段演变成真口吃,家长们要减少给予孩子说话时的压力,不要责骂、代他们说话或直接纠正他们,要鼓励他们减慢说话速度,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表达,使孩子在毫无压力下慢慢改变说话的不流。
 
12.若儿童有发音或语言理解/表达困难,需要多长的治疗才能康复?
 
儿童的进展程度视乎问题的严重性、言语治疗的次数、家居训练能否配合及儿童个人的吸收能力,故此难以一概而论。言语治疗师会先为儿童进行语言能力评估(约四十五分钟至一个半小时),了解儿童的治疗需要及制订治疗计划,在进行四至八堂的治疗后,会再检讨学童的进度。
 
13.可否以小组形式进行治疗?
 
由於儿童的语言问题存在差异,故大部份个案均以个别形式提供治疗。但若有相近语言能力及需要的学童,便可考虑采用小组形式了。
 
驻校支援服务可以省却家长带学童往返评估中心接受治疗的时间,教师亦可实地理解学童的治疗方法及进度,而治疗师更可与辅导同工合作,鼓励家长进行家居训练,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期望在新学年,我们能与更多学校合作,让更多家长和学童得到适切的支援服务。
  • facebook
  • weibo
  • youtube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