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發展及社交


詞彙學習小貼士

 
詞彙是我們日常用來表達感情和思想的基本元素,能夠掌握豐富的詞彙,有助孩子提升其表達的自信、社交及學習能力。究竟,一般兒童的詞彙發展是怎樣的呢﹖家長又可以怎樣引導孩子學習更豐富的詞彙呢﹖
 
詞彙發展三大方向﹕多、深、廣
協康會言語治療師督導主任阮杏賢表示,詞彙的發展主要分三方面,其一是詞彙的數量增加,一般而言,三歲的孩子掌握800個詞彙,四歲進升至1,600個詞彙,三歲至五歲期間大約以倍增的速度來增長,漸漸發展趨向成熟,然後隨着經驗的累積及教育,到小學階段,漸漸便跟成人的詞彙量看齊。其二是詞類漸趨多元化,由名詞、動詞擴展到形容詞、副詞、量詞、語氣助詞等,由具體(如「電話」)漸變抽象(如「科技」),同時亦由常用的詞彙(如「車」)延伸到較少用的專有名詞(如「四驅車」)。其三是詞彙知識的深化,明白詞彙的語音、語意、詞類、語用及相關概念等。
 
多命名物件勿低估孩子吸收力
阮杏賢強調﹕「家長切勿低估孩子學習詞彙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應嘗試為動作、物件、周遭環境命名,少用疊字,多用具體例子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情況許多的話,多帶孩子出外遊覽,認識新的事物,有助其擴充經驗,學習更多詞彙﹔即使不能親歷其境,也可以閱讀不同種類的圖畫書,透過圖像增廣見聞。」
 
投其所好多感官學習
教導孩子新詞彙時,家長可以孩子的興趣作切入點,就其喜歡的玩具、遊戲、電視節目灌輸相應的詞彙,在同類的項目上提供大量的詞彙例子,以建立詞彙語意的網絡,再延伸至其他方面,如孩子玩球類活動,可將球扔進籃子裡,再加點創意,扔球在其他的器皿中:盒子、袋、桶子、箱等,從中學習不同物件的名稱和特徵(那些器皿都是用來盛物件的)。家長在講述時,可邀請孩子用手觸摸、用眼觀察、用耳朵聽、用鼻子嗅一下該東西,盡量透過多感官的體驗,加深其對物件的認識。
 
詞彙吸收多少﹖測試有法﹗
家長不斷灌輸,怎樣才測試到孩子是否吸收和明白呢﹖阮杏賢認為,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請他按指示辨別和指稱物件,又或口頭說出物件的主要特徵,然後請孩子猜猜目標物件的名稱﹔年紀較大的,可請他說出香蕉和橙等簡單物件之間的分別,以類別、特徵及功用等作區分﹔也可以玩接龍遊戲,輪流說出不同的水果、動物、交通工具的名稱等。年紀再大些的,可請他從多角度用口語解釋詞彙,就「消防員」一詞而言,可問他「消防員是甚麼?」「消防員的工作是做什麼的﹖」「消防員有何裝備﹖那些裝備要怎樣使用?」等等。
 
言語治療部新書開啟詞彙學習大門
欲進一步了解增加孩子詞彙的方法,家長可以參考協康會言語治療部快將出版的《詞彙學習小天地》,該書一套二冊,分別適合所有介乎三至五歲及五至七歲的孩子,透過生動的圖像及有趣的活動,協助孩子掌握詞彙的意思、把它們有系統地記在腦海裡,並建立豐富的詞彙網絡,家長亦可觸類旁通,有系統而具創意地去引導孩子學習和組織詞彙。此外,協康會青蔥計劃也定期舉辦詞彙學習工作坊,歡迎有興趣的家長參加,協助孩子踏上有趣的詞彙學習之旅。
 

互動型家長

 
當我坐巴士見到鄰座的嬰兒望著我時,我常常會向他們扮鬼臉,逗他們發笑,這令我覺得很有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並不受語言限制,而這來來回回的互動,更是幼兒發展良好語言運用的基礎。但自閉症兒童正正在互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因此,他們獨自玩耍和被動的語言表達等等,往往令家長感到沮喪。
 
很多時家長都會為自閉症兒童安排各種訓練,以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但家長有否想過自己就是他們最有效的語言溝通促進者呢?要提升孩子的溝通能力,家長要先培養自己成為一位「互動型」的家長。那麼,「互動型」的家長是怎樣的呢?
 
「互動型」的家長會多製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從而鼓勵他們引起溝通; 例如: 孩子喜歡吃餅乾,於是,家長會將餅乾盒放到較高的位置,令孩子必須主動向人表達才拿給他,漸漸地,孩子能明白引起溝通的重要性。不但如此,他們又會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從而給予適當的語言刺激; 例如,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只是說單字,當孩子拉成人的手並說:「餅」時,「互動型」的家長不會要求孩子模仿說很長的句式,如:「唔該媽咪,我想食一塊餅乾」,因為知道這句說話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太深了。反之,他們會先取得孩子的專注,並示範短句:「食餅」,繼而等一等,讓孩子模仿說:「食餅」;久而久之,孩子的語言得以正面地建立。
 
此外,「互動型」的家長一方面會提供空間讓孩子表達和自由發揮,另一方面又會設下一定的規範,恰到好處;例如:孩子玩煮飯仔時只顧玩煮食爐的開關掣,說:「開」、「閂」;他們不會一開始便阻止孩子,而是會先觀察並延續孩子的玩法,並且加入語言說:「開火」、「閂火」,然後再逐步引導孩子把玩煮飯仔的方法和說出相關的動詞,如:「切」、「煮」等。其實,只要朝著「互動型」這個方向進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雙向溝通不但能有效地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亦能無時無刻都享受到與孩子溝通的樂趣。
 
撰寫:劉梓琦(協康會言語治療師)
 

另類溝通法

 
「溝通」是人與人傳遞訊息的過程,其間可利用不同的傳遞工具,例如文字、表情、圖畫等。換句話說,溝通模式是由多種表達形式共同統合而成的,口語或非口語方式同樣能達到溝通的目的。
 
「口語」 (即說話) 是眾多溝通形式之一,因此,不會說話並不代表無法溝通。對於一些有發展障礙或說話能力尚未發展的孩子,我們可透過其他的溝通方法來協助他們克服語言問題,如手勢、溝通圖咭等。雖然這些方法不及「說話」那麼直接,但卻可讓孩子在最無助的時候提供一個補足的方法。以下便為大家介紹一些常用的溝通方法,看看你又認識多少!
 
簡單手勢/動作
  • 如用手指指示、點頭、搖頭等
  • 大部份人都能明白所表達的意思
  • 較難表達一些抽象的概念,如顏色、味道等
 
手語
  • 通過雙手不同的姿態和位置的變換代表不同詞意,加上身體姿勢與面部表情的互相配合,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具體事物
  • 目前本港流行的手語並非統一,同一意思的事物,但所使用的手形卻不同,因此容易產生混淆
  • 由於手語有一定的表達方式,因此普通人未必明白手語使用者所表達的意思
 
以物換物
  • 用真實或迷你的物件來表達想要的物件或想做的動作,如將玩具餅交給對方以表示想要「餅」
  • 很多時會出現意思不明確的情況,因此接收者要用「係唔係」式問題來確定對方的意思
  • 較難表達物件以外的意思,如動作、感受等
 
溝通圖咭
  • 用圖咭來代表思想
  • 可使用單一圖咭來表達意思或使用多張圖咭來組成句子來表達意思
  • 能切合不同能力的兒童需要,如能力較差的兒童可使用單一的圖咭,而有組句能力的兒童可以選擇用兩張或以上的圖咭來表達更豐富的內容
 
如何選擇合適的溝通工具?

在選擇輔助溝通工具時,家長要考慮下列因素:
  1. 認知能力 ─ 孩子能否適當地掌握所選擇的溝通工具是取決於他的智能,如一個智能較差的孩子未必明白圖畫,因此較難使用溝通圖咭來表達意思;
  2. 肌能控制 ─ 在選擇輔助溝通工具時,孩子的基本坐姿和手部肌能是必須考慮的。如孩子的手部控制能力較弱,便難於使用手語,因而需要考慮其他的溝通方法;
  3. 溝通需要 ─ 溝通工具必須能配合孩子的溝通需要,如要求、提問等;而有些工具則只能達到「要求」的作用,如以物換物,但卻不能協助孩子提問;
  4. 攜帶度 ─ 溝通工具必須能全天候使用,使孩子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方便地使用;
  5. 其他因素尚有價錢、效率、耐用性、美觀等。

<<返回頁首


口肌發展與孩子的說話能力

 
我時常會接觸到一些家長,他們不明白為何孩子已經兩歲,語言理解能力良好,智能發展正常,溝通意欲也很強,但小嘴巴仍遲遲未開始說話;或只能說出幾個單字的近似音。
 
其實要處理孩子未能說話的問題,我們必須對症下藥。簡單說,當我們呼氣時,氣流由肺部經過聲帶、咽喉發聲,再流到口腔或鼻腔產生共鳴;但要發出不同的語音,清楚地說出每個字詞,則需要下顎、嘴唇和舌頭精細及巧妙地協調。兒童的口部肌肉會隨著年齡及進食經驗而不斷發展,幼兒階段尤其關鍵;若口部肌肉發展出現問題,便會嚴重影響其語言發展。試想像若孩子的口部肌肉力量不足,活動幅度有限,無論他說話的意欲有多強,他們也不可能做到。
 
臨床上我們會運用口肌訓練專用的治療工具去提升這些孩子的口肌能力;然而早在幼兒一至兩歲的階段,家長已可藉著不同的口肌訓練遊戲,以及擴闊孩子的進食經驗,來促進孩子的口肌發展。
 
吹氣活動:與孩子玩吹肥皂泡、風車遊戲;或在水中吹紙船,能加強孩子對呼氣和顎部的控制和嘴唇的力量;也可要求孩子連續吹笛子數下,中間稍有停頓,來提升其呼吸協調能力。
 
飲管吸吮活動:讓孩子運用不同長短、粗幼和彎曲度的飲管來進飲,有助提升其下顎的控制能力和嘴唇力量;也可讓孩子嘗試吸吮一些黏稠度較高的飲品,如:奶昔。
 
咀嚼活動:盡可能提升孩子進食不同食物質地的能力。對於咀嚼能力較弱的孩子,家長可用紗布將食物包裹,然後手執紗布末端放在孩子大牙中間讓其咀嚼;能加強面頰肌肉的力量和提升下顎的控制能力。
 
若家長發覺孩子的語言發展有異於同齡的小朋友,應盡快徵詢言語治療師的意見。有興趣了解更多口肌訓練的活動,請致電2776 3111。
 
撰寫:協康會言語治療師陳家琪
 

兒童發音問題初探

 
不少家長十分關心孩子的發音問題,因為發音不清不但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亦會影響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一般而言,兩、三歲的孩子常會有發音不清的情況出現,但隨着口肌發展日趨成熟,發音問題就會慢慢改善。如到五、六歲仍有很多錯音的話,就要考慮讓小朋友接受言語治療師的專業評估了。
 
學童的發音錯誤可能與器官結構的問題有關,如兔唇裂顎、聽覺受損等,而智能發展限制或錯誤的發音方法也會導致發音錯誤。學童的發音問題可歸納為三大類別,最常見的是以另一語音代替標準語音,例如星星-->叮叮、公公-->冬冬;另外就是語音或尾音的省略,例如包-->爸;還有聲調運用錯誤,例如友-->由、鏡-->頸。
 
在今個學年,我們率先為一所小學提供駐校言語治療服務,對象主要是校內約二十名有語言障礙的學生。為了解學童的語言發展情況及困難,我們特別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以評估學童在語言理解、語言表達、發音及社交發展方面的能力。從收回的問卷中,我們發現學童分別有語言、社交或發音上的問題。經過與校方的詳細商討後,我們決定先處理學童的發音問題。整個服務計劃為期十節,當中包括學童個別評估、發音糾正訓練、家長諮詢服務及老師工作坊。
 
言語治療師首先為兒童進行詳細的個別評估,然後再按語音的發展次序及錯音對整體說話清晰度的影響,來決定個別學童的訓練目標。在發音糾正訓練時,治療師會利用視覺、觸覺及聽覺作輔助,讓學童了解正確的構音方法,從而改善錯誤的發音。而練習亦會由淺入深,由單字詞至雙字詞、多字詞、短句、句子以至對話等層面。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向學童及家長指出錯誤發音的原因及講解正確發音的方法。此外,治療師亦會讓家長一起參與訓練,好讓他們了解矯正發音的技巧,以便日後在家中與學童進行練習。為讓老師也能了解兒童的需要,我們亦安排了一次老師講座,希望藉此提升老師對發音訓練的認識。
 
雖然治療訓練只是剛剛開始,但學童的發音情況已大有改善,實在令人感到非常鼓舞。其實只要及早察覺學童的需要並加以訓練,大部份問題都能得到改善。故此家長無須過份擔心,反之要積極與校方及專業人士攜手合作,才能協助子女面對成長中的挑戰。
 

..口...吃....吃

 
「媽..媽..媽..媽,我想食..食..食..雪糕。」如發現孩子說話時詞彙重覆、拖長語音、在不適當的位置中斷或難於發出說話的第一個音等,他可能患上「口吃」。而說話不流暢,很容易會造成溝通障礙。
 
某程度上口吃是受心理影響,因此有些患有口吃的兒童會有古怪的舉動,例如聳肩、眨眼、伸舌、甩頭或迴避別人目光等。
 
大部份學者均認為口吃是生理和心理因素互相影響而成。家族性遺傳、中樞神經病變、大腦功能不協調、刻意模仿或環境壓力等因素,都會造成口吃。而當孩子在說話時屢受挫折,便會引致緊張,繼而失去說話的信心,造成惡性循環。
 
假口吃
 
二至五歲的幼兒很多時會經歷「假口吃」。這個年齡的孩子在需要表達豐富的意思時,很多時只能在腦海中構思內容而未能清晰地以較長和複雜的句子表達出來,因此說話時便會顯得結結巴巴。這種情況通常只會維持一至兩個月,便會漸漸消失。家長如遇此情況,切勿過分擔心,以免為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但若情況持續半年以上或有惡化現象,家長便應馬上為孩子尋找適當的專業輔助。
 
給家長的建議
  1.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不要打斷他的說話;
  2. 避免要求孩子在別人面前說話或朗讀;
  3. 當孩子說話不流暢時,不要表現得不耐煩或要求他重說;
  4. 避免在孩子面前談論他的「口吃」問題;
  5. 多鼓勵孩子嘗試,從而建立自信心,避免責罵或直接糾正他;
  6. 鼓勵孩子減慢說話的速度。
 
家長應避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否則會弄巧反拙,令孩子在說話方面的表現更差。
 

如何引導孩子的閱讀興趣?

 
在孩子真正懂得閱讀之前,必須經過學習口語的階段。雖然零至一歲的孩子尚未有閱讀的能力,但父母如果能夠給予孩子適當的語言刺激,則有助提升其早期語言的能力,並對於孩子將來發展閱讀技巧起著啟蒙奠基的作用。親子共讀便是其中一項簡單易做又成效顯著的活動。
 
自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父母便可經常為懷抱內的嬰兒說故事。嬰兒聆聽着父母溫柔親切的聲音,體驗着緊密的身體接觸,能充分感受父母對他的關愛,繼而產生安全感。雖然嬰兒未能了解故事的內容與意義,然而他們已能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
 
當孩子開始學習區分不同的聲音及腔調,而視覺發展又促使他們能夠注視物件時,父母可把主題簡單而有強烈色彩對比的圖畫書放在他們的跟前。籍著嬰兒天生對周遭環境的好奇心,他們會注意該物件,並對其產生興趣。當他們一再注視圖畫書或當中的圖片時,便會開始學習專注及辨認圖像,甚至會伸手去抓書,並把它放入口中,作為一種探索的方法。因此,選擇圖畫書時不妨以輕巧易拿、耐咬、可清潔為原則。
 
當進行親子共讀時,父母應一面指着書上的圖畫或文字,一面用簡潔的口語為孩子誦讀,並按內容配上適當的表情、動作,再輔以聲調變化或聲音模仿。雖然嬰兒未懂語言的意義,但亦能根據父母唸書時聲調的抑揚頓挫,掌握故事的發展。引導孩子明白圖畫或文字代表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是學習閱讀和寫作之始。
 
父母在這個時期應選擇以含有簡短句子及清楚音節的兒歌集及童謠集作為讀物。藉着這類材料在音調和節奏方面的獨特性,使閱讀饒富趣味,從而吸引孩子的注意,他們的說話亦會因此變得更清晰流暢。嬰兒記憶短暫,重複的吟誦可加深其印象,幫助記認所聽到的聲音以及看到的圖像。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盡早讓孩子接觸書本,培養其閱讀習慣,有助大大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當代的父母生活忙碌緊張,親子共讀不僅是一種刺激嬰幼兒語言發展的有效方法,亦是一項需時不過幾分鐘的良好親子活動。只要以愛心和耐心去對待嬰幼兒,就能與孩子共享閱讀的樂趣,一同成長。
 

如何幫助不同語言程度的孩子

 
1.未能說出單字詞的孩子
  • 跟隨孩子的興趣來提供語言刺激
  • 鼓勵孩子用聲音和手勢來表達需要
  • 鼓勵孩子模仿成人的動作、口型和聲音
  • 用母語交談,包括自問自答、重覆說話、強調新詞、誇張語調、短句、描述眼前發生的事情等
 
2.單字詞階段的孩子
  • 擴展:將孩子不完整的說話加以修正,成為完整句,如孩子說:「汁汁」,成人可回應說:「啊!飲汁汁呀!」
  • 翻譯:把孩子的「聲音」和「身體語言」翻譯出來,如孩子指著「花」說:「巴」,家長可翻譯為「啊!你見到花花呀!」
  • 使用簡單問句引發孩子說話,如用「乜??」、「邊個?」、「邊度?」
  • 提示:以口型、示範或幫助孩子用正確口型來引發他/她說出目標字
  • 暗示:利用問題或未完成的句子引發孩子說出目標字,如「你想食……」,孩子說:「餅」
 
3.短句階段的孩子
  • 延展:將孩子完整的說話加插新資料,使說話的內容更豐富,如孩子說:「我去麥當奴」,家長便說:「你去麥當奴食薯條」
  • 認同孩子的說話並示範正確的句式/發音
  • 使用開放式的問題與孩子交談,如「點解?」、「點樣?」、「幾時?」等
 
4.複雜句子或以上階段的孩子
  • 談話內容多連繫世界事物,如:「除咗日本有迪士尼之外,美國都有喎!」
  • 解釋事件原因,如「因為三號風球,所以今日唔駛返學。」
  • 使用不同的問句,如「點解?」、「如果…….咁點呀?」  

<<返回頁首


語言發展知多少?

 
小孩子開始學講說話,是他生命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與此同時,父母亦會感到莫大的欣喜,因為孩子終於能用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與人溝通。作為父母,你們曾否想過孩子是怎樣學會講說話的呢?語言發展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如父母能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不但可以減少對孩子語言能力的憂慮,更可以避免對孩子有過份的要求,從而能更有效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階段

零至六個月
對聲音作出反應
用哭和笑來表達需要
發出野啊聲
六至十二個月
玩聲自娛
模仿動作和聲音
搖頭表示「不」或揮手表示「拜拜」
 一歲至歲半
能辨認常見物件/人物
說數個單詞,如「餅」
 歲半至兩歲
說出約20-50 個單詞
能明白動作詞
兩歲至三歲
回答簡單問題「乜野」、「邊個」
發問問題「乜野」
能使用短句,如「去 街街」
 三歲至四歲
明白不同詞彙
能使用三詞或以上句子,如「媽媽 搭 巴士」
使用連接詞,如「同埋」
咬字發音仍未清楚

提提你
 
當我們說孩子能辨認物件時,我們是指孩子在沒有何提示下,能跟從指令拿取該物件。例如每次晚飯過後,孩子都會拿杯喝水,而家長在這時候對孩子說:「攞杯」,孩子能正確地取杯,但這並不表示孩子真正明白「杯」的意思,因為每晚這個時候,孩子都會取杯,在環境和時間上已有太多的提示給予孩子。相反地,如家長在吃飯前說:「攞杯」,而孩子又能取對,這才表示孩子真正明白「杯」的意思,因為在這情況下,既沒有環境提示,又不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程序,因此我們就能說孩子能真正明白物件「杯」的意思了。
 
弱能兒童常見的語言問題
  1. 接收和表達的反應較慢
  2. 常用有關實物的單字或雙字籠統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想飲水時,便說「水」或「水水」
  3. 詞彙貧乏、語言結構與內容不連貫
  4. 記憶短暫以致缺乏完整的句子
  5. 在溝通方面較被動
  6. 發音器官的控制和協調較弱,引致發音不正
  7. 難掌握抽象概念,如前後、高矮

語言學習 Q & A

 
菲傭有礙孩子的語言發展嗎?
 
孩子必須明白某個聲音是代表某件事物,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當孩子看見一隻杯放在桌上時,媽媽說是「杯」,菲傭卻?「Cup」,那究竟這物件是「杯」還是「Cup」呢?同一件事物,當孩子聽到兩個不同的音節,很容易使他/她產生混亂,因此需要花上一些時間,才能明白這兩個音節是代表同一件物件。故此,由菲傭照顧的孩子,在學習語言時會較同齡孩子稍慢一些。
 
他/她是否口吃?
 
口吃是指說話時經常重覆、拖長語言、在不適當的位置中斷、說話中有不尋常的停頓和聲調變化;此外,有些口吃者會有聳肩、眨眼、伸舌和甩頭等怪動作出現。很多兒童都會經歷「假口吃」的階段,意指當孩子的口語表達尚未成熟時,只能在腦海中構想內容,但卻未能以流利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說話時就會顯得結結巴巴。遇有此情況,家長切勿過份擔心,以免為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然而,當這情況持續半年以上或有惡化現象,家長就應為孩子尋找適當的專業輔助。
 
孩子不懂說話是否因為「痴?筋」?
 
中國傳統觀念裏,孩子的任何語言問題都可以藉「剪筋」來解決,其實這觀念是十分錯誤的。事實上,?筋是?底的一塊膜,「痴筋」則是指因筋太厚或太短,以致舌頭的活動能力受制,未能準確地發出某些舌音,如「打」、「啦」等。因此,「痴筋」是不會導致孩子不懂說話,但卻會影響他們說話的清晰度。孩子若遲遲仍未懂說話,可能是與他的聽覺、智力和腦部發展有關,而並不是因為「痴筋」。因此家長們絕不應隨便帶孩子去割筋,這種做法不但無補於事,而且割傷了?筋反會令孩子更難發音。如家長仍然有懷疑,可要求孩子將整條舌頭伸出咀外,如他能輕易做到,那表示孩子沒有「痴筋」的問題。但若你們還有懷疑,則可尋找適當的專業輔助。
 

學童語言問題面面觀

 
協康會青蔥計劃言語治療部今年共為十間小學提供駐校言語治療服務,除為兒童提供語言能力評估及治療外,言語治療師亦會為家長和老師提供專業諮詢及培訓活動。以下是一些家長和老師常會提出的疑問:
 
1.學齡兒童常見的語言問題是什麼?
  • 發音問題 ─ 未能正確地發出語音,以致說話時出現不清晰的現象
  • 語言理解問題 ─ 對別人的說話難於理解,以致未能作出適當的回應
  • 語言表達問題 ─ 未能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或在語句組織上出現問題
  • 社交溝通能力弱 ─ 由於缺乏溝通動機及適當的溝通技巧,因而影響兒童的人際關係
2.發音錯誤的原因是什麼?
 
學童的發音錯誤與器官結構異常(如:免唇裂顎)、口肌動作不協調、聽覺受損等問題有關;而智能發展限制或錯誤學習發音也會導致發音錯誤。
 
3.最常出現那些錯誤發音?若學童家人有鄉音問題,應該怎麼辦?
 
學童的錯誤發音會因人而異,較常出現的錯音是s, d, g, t, k, ts。若學童的發音問題並非因為聽覺受損或發音器官發展不足所引致,而只是受家人鄉音所影響,通常只需要言語治療師的適量指導和學童的勤奮練習,便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4.老師和家長可以怎樣幫助有發音問題的學童?
  • 說話時,讓學童面對面看著你,令他能清楚地看到你的咀型。家長和老師不妨誇張咀型,讓學童能看得更清楚
  • 示範正確的發音方法,但應避免將學童的錯誤發音重複說出,只要將正確的發音讀一次就可以了
  • 利用觸覺提示作輔導,讓學童了解如何構音。例如:發「呼」音時,將學童的下唇輕輕按下,讓上牙齒咬著下唇,然後鼓勵學童發音
  • 加強語音聽辨力訓練,幫助學童分辨正確音與錯誤音
  • 多鼓勵學童嘗試,但應避免指摘學童的發音錯誤
 
5.如何識別學童有語言理解或表達困難?
 
若與同齡的學童作比較時,語言理解或表達有問題的學童常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 不能明白較複雜的指令,例如:「你將圖畫填好顏色,然後沿虛線剪出來,之後搽膠水,最後貼在畫紙上。」
  • 問非所答,句子組織混亂,與別人溝通出現困難
  • 只能用簡短的答案回答問題。
6.這些學童與內向學童有何分別?為何他們會出現語言理解或表達問題?
 
性格內向的學童能夠理解別人的提問,並能用恰當的說話和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來回應別人的問題,只是較少作出回應或主動與人溝通,他們的內向程度或會因溝通對象和環境而改變;但語言理解或表達有困難的學童則會難於理解別人的提問,在語言組織方面亦會經常出現困難。學童的語言理解或表達問題可能與智能發展限制有關,亦有些是因為學童有特殊語言障礙(Specigie language Impairment)。
 
7.老師和家長可以怎樣協助有語言理解或表達困難的學童?
  • 加強學習句子結構,例如:「首先…然後」、「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等
  • 利用視覺提示,例如 Mind Map、圖畫去幫助學童組織說話或故事內容
  • 透過故事及遊戲加強學童的視覺和聽覺記憶,例如文字接龍、聽畢故事後回答問題、又或將一對對相同圖案的字咭或圖咭反轉,然後找出相同的咭等
  • 多向學童發問,鼓勵他們多思考,例如:「當你去到地鐵站,才發覺遺失了八達通,你會怎麼辦?」
  • 利用生活環境,鼓勵學童作出回應及與別人溝通,例如學童打翻了水瓶,家長不需即時收拾碎片,反而可利用此機會問他打翻水瓶的原因及應該怎樣處理,和如何預防下次再發生同類事件等
 
8.佢講嘢唔正,係咪因為「黐脷筋」?
 
發音不清楚,很多時是因為唇舌的控制能力較弱,引致口齒不清。其實,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是因為「黐脷筋」而說話不清。即使真是「黐?筋」,也可透過口部肌能訓練來改善發音。
 
9.剪脷筋係咪可以改善發音?
 
若孩子真的是「黐脷筋」,很多人都會建議剪?筋。其實,剪?筋的功效因人而異,有些人剪?筋后由於不習慣新的口腔器官控制方法,引致說話更加不清楚,所以不要視剪?筋為一個可以改善發音的萬應良方。
 
10.佢講嘢窒吓窒吓,係咪就係口吃?
 
很多兒童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都會有口吃的現象出現,這是正常的,因為他們需要表達的意思很豐富,但一下子又未能快而準地組織起來,所以就會出現「窒?窒?」的情況。然而,當這情況持續下去,並有惡化的現象,家長就應帶孩子接受治療。
 
11.如何能減低孩子口吃的情況?
 
要避免將正常說話不流暢階段演變成真口吃,家長們要減少給予孩子說話時的壓力,不要責罵、代他們說話或直接糾正他們,要鼓勵他們減慢說話速度,並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表達,使孩子在毫無壓力下慢慢改變說話的不流。
 
12.若兒童有發音或語言理解/表達困難,需要多長的治療才能康復?
 
兒童的進展程度視乎問題的嚴重性、言語治療的次數、家居訓練能否配合及兒童個人的吸收能力,故此難以一概而論。言語治療師會先為兒童進行語言能力評估(約四十五分鐘至一個半小時),了解兒童的治療需要及製訂治療計劃,在進行四至八堂的治療後,會再檢討學童的進度。
 
13.可否以小組形式進行治療?
 
由於兒童的語言問題存在差異,故大部份個案均以個別形式提供治療。但若有相近語言能力及需要的學童,便可考慮採用小組形式了。
 
駐校支援服務可以省卻家長帶學童往返評估中心接受治療的時間,教師亦可實地理解學童的治療方法及進度,而治療師更可與輔導同工合作,鼓勵家長進行家居訓練,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做法。期望在新學年,我們能與更多學校合作,讓更多家長和學童得到適切的支援服務。
  • facebook
  • weibo
  • youtube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