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兒童 (Gifted Children)
資優兒童的學習態度
下文提及有部份的資優兒童在學習行為及情緒上都面不同的困擾。要協助這些兒童,必先要明白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建議給予家長及老師。
有部份的家長認為應避免讓這些兒童知道自己是資優兒童,怕子女因為得天獨厚的特質而不去努力學習。這種想法並非完全錯誤,確實有部份的資優兒童,輕而易舉地便達到學校的要求,漸漸地便養成不良的學習能度。因此,家長的策略應集中鼓勵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而不是在於成績。每當子女付出努力,完成學習之後,便應對他們的付出加以鼓勵及肯定,成果反而次之。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資優兒童會害怕表現突出,故盡量表現平凡。他們對於一般學校的學習內容,感到沉悶、刻板及欠缺挑戰性﹔因而學習表現得被動,亦缺乏專注力,一副無心向學的模樣。家長應幫助子女明白及接受自己優異的特質,與此同時,老師及家長可以寓教於他們的興趣上,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孩子是很喜愛飛機的,家長或老師可以以飛機為題,建議孩子作一個飛機專題的研究或列為寫作的題目。老師亦可盡量在課堂上,給予這些兒童表達自己的創意及分析能力的機會,如加入小組討論環節。
對於他們在課堂時的不當行為,老師及家長應與孩子訂立明確的規則及要求,當他們的行為達到這些要求,應給予獎勵,如在學校小息時,可有特權使用電腦。
對他們的負面行為應避免在公眾面對直斥其非,因這些兒童對外界的批評非常敏感,會很容易出現一些過度的情緒反應,老師可用平淡的語氣及冷靜的態度提醒學生不守規則的後果,這樣才較有效地控制兒童的不當行為而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很多資優兒童的家長曾感嘆地表示,寧願子女平平凡凡便足夠了,道盡教導這些兒童的心聲。確實要協助資優兒童,不單家長、學校的課程及行為處理方式亦需同步轉變,才能令這些兒童真正享受愉快的校園生活,並充份發揮他們優越的潛能。
撰文﹕協康會青蔥計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資優兒童的情緒問題
一般而言,家長帶他們的子女來協康會,大部份因為子女在成長上遇到某些問題或障礙。在我們接觸的個案中,經評估後發現圶部分原來是資優兒童,他們平時表現得很頑皮、懶散,有些甚至被懷疑是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小聰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小聰是一名小五的資優學童,但脾氣壞、時常與老師發生衝突。他與老師的衝突多源於堂上的「不當」行為,包括經常與鄰座同學談天、遇上自己有興趣的課堂題目便在座位上高談闊論﹔若感到沒有興趣的,則不斷生事,他的行為經常惹來同學的捧腹大笑。起初,老師對這些行為亦會盡量忍諒及勸解,但當這些行為經常出現並嚴重擾亂課堂秩序時,老師便以指責方式來制止小聰。面對老師的公開指責,小聰常常作出極大的反應,更曾經推撞老師。
小聰的父母不斷接到老師的投訴,愈來愈擔心,更懷疑小聰患有ADHD,於是小聰的父母決定約見心理學家為他作出詳細的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小聰的智商遠超於同齡的兒童,是一位資優兒童。又發現他兒時已很喜歡閱讀,在沒有成人的協助下已能夠閱讀很多課外書。再者,他自幼已有強烈的好奇心,時常發問一些連成人也難以解答的問題。
從父母口中得知,小聰其實對自己要求很高,然而當他要做自己並不擅長或不喜愛的事情時,他總是諸多推搪。他從不會刻意温習去應付考試,雖然成績並不十分理想,但總算及格。
對於小聰的情緒反應問題,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孩子對於身邊的人和事都非常敏感,很微細的事情或他人的一句無心語都會觸動他的情緒。再加上這群兒童很「愛面子」,對於成人的公開指責極為抗拒。因此,當老師指責小聰時,他的反應會如此大。
從小聰的個案中,可見資優孩子在學習、情緒及行為上都有着與其兒童不同的特質。這些特質可以令他們表現得較他人優越,但亦是他們成長的絆腳石。這群兒童極需要學習調適、情緒及行為上的輔導,才有助他們發揮上天賜予的「禮物」。
撰文﹕協康會青蔥計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資優兒童的特別需要
自14歲會考狀元何凱琳及9歲數學神童沈詩鈞出現後,如何培育資優兒童頓時成為城中熱話。原來在成長過程中,資優兒童會遇到很多困難,可是現時本港尚未有一套完善政策來培育資兒童﹔面對上天賜予的資優子女,很多家長都抱怨不懂教,甚至有苦自己知。
談到資優兒童,大部分人會想到他們的學習智能,但協康會「青蔥計劃」曾接觸不少家長,他們帶着資優子女來尋求協助時,受困擾的多半不是子女的學習問題,而是他們的行為及情緒。因為子女經常被學校投訴上課不留心、不合群、不懂控制情緒﹔有時還搞亂秩序。
基於資優兒童天賦異稟,一般學習內容無法吸引到他們的學習興趣,故此他們會坐不溫席、表現活躍及不守心。據報道,何凱琳讀幼稚園時,曾被老師投訴在課堂上不專心,並懷疑她有過度活躍症。上了數天課,凱琳媽媽把她帶走了。
另外資優兒童與朋輩的關係也不太和諧,他們的學習能力較同儕高,思想亦較成熟﹔在他們眼裏,同學多是幼稚的,故與朋輩相處時,難免有溝通困難。若不理解資優兒童的特質,家長及老師很容易誤以為他們惹事生非,甚或加責罵,有些更因此而影響了子女的學習情緒和親子關係。
並非所有資優兒童都是通才,有部分屬偏才。多半資優兒童在某方面有特殊天份,其餘的能力則與一兒童無異。「青蔥計劃」曾協助過一位10歲資優兒童,他擁有15歲數學智能,但他的認知發展、情緒智商等與同齡兒童相若。特別是面對逆境時,他很容易放棄,經常要別人給予輔導和鼓勵。
針對資優子女的特殊天份,家長作適當的栽培也是理所當然,但切忌拔苗助長,避免子女背負過大的壓力。與此同時,家長要留心子女其他方面如心智、社交、情緒和行為的發展是否有偏差,有需要時應尋專業意見。在資優兒童成長路上,身心平衡發展對他們適應學校和社交生活有莫大幫助。
撰文﹕協康會總幹事曾蘭斯
您的孩子也可以是資優兒童
林太是協康會的舊家長,她有三位兒子,其中兩位都是資優兒童,很多人都向她請教培育子女的心得,她坦言最令她困擾的是如何讓他倆坐定做功課,因為兒子只專注於有興趣的事物上,要他們乖乖地坐定做功課是很不容易的事。我也很明白林太的擔心,因為專注力是學習成敗的關鍵,就算資優兒童也同樣不能忽視此問題。趁新學年開始,我提醒家長要特別注意訓練小朋友的專注力,說不定,您的孩子也因為專注力的提升,而成為資優兒童。
專注力不足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由普通童到有發展障礙的兒童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書寫困難,他們的學習障礙或多或少也涉及專注力,所以家長必須留意。就提高專注力問題,協康會曾協助過不少家長。據經驗所得,最有效是實行獎勵計劃。林太與兩位兒子協定在芋時限下完成功課,他們就可得到指定的獎賞,林太的兒子為了得到獎勵,往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功課,成效不錯。家長要留意獎勵並不等同利誘,口頭讚賞或一些親子活動,也可令孩子努力完成目標。針對兒子好動的性格,林太又讓兒子參加活動量較大的運動如網球、劍擊來鍛鍊他們的專注力和堅毅力。
專注力的長短與小朋友的年齡有直接的關係。隨着兒童的成長,不同階段的幼兒其專注力也有不同的表現。在幼兒期,大部份孩子的專注力都很短暫,很容易受外界事物吸引。如一位4至5歲的孩子,其專注時間平均約12至15分鐘。家長必須對此觀念有正確的認識。我曾見過有些家長要求只有三歲的女兒,坐定半小時做功課。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討厭做功課,效果適得其反。
家長要切記,只要了解孩子專注力不足的原因,包括他們的能力、脾性,以及老師和父母的期望等,對症下樂,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若您的孩子持續地表現缺乏專注力,可能有其個人的原因,應盡快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撰文﹕協康會總幹事曾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