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智商與智能
- 事事為孩子計劃將來,是好是壞
- 爹D親親孩子妙法
- 培養幼兒視知覺
- 如何為兒童選擇合適的玩具﹖
- 齊遊戲齊學習
- 幼兒護理 - 預防輪狀病毒腸胃炎
- 全方位學生支援服務之家長參予
- 駐校支援服務合作經驗分享
智商與智能
兒童接受智力測試的結果一般稱為智商,能反映智能高低,即兒童應用於學習新知識、環境適應和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綜合認知能力。究竟兒童的學習能力是否完全取決於智商高低?勤勤是一名資優兒童,智商近130,但他的學習表現一般,原來他的專注力很弱,影響學習進度。芝芝的智商一般,從內地來港時七歲,不懂英語。在老師和父母鼓勵下,奮力苦讀,最終英語科成績突飛猛進。可見兒童的學習表現受很多外在環境影響,不能單靠智商判斷。
有些家長會因好奇,帶孩子進行智力評估,期望盡早得知孩子的智商。我不鼓勵家長隨便或過早帶孩子接受評估,除非發現孩子的成長發展有異常,如懷疑兒童有自閉症、讀寫障礙、語言障礙、肢體協調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無謂的評估,可能為兒童貼上不必要的標籤或增加壓力。
比起智商,著名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更著重兒童的智能的發展。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多種不同的智能,包括語言能力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旋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同樣可以給予兒童滿足感、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變得更積極上進。
再看一個例子,浩浩的學科成績差強人意,自我形象低落,但老師發現他有運動天份,便讓他參加學校的籃球隊,他在大小公開賽中屢獲殊榮,不但是球隊的主將,更因此成為校內女生的愛慕對象,重拾自信後的浩浩變得愛上學,更希望將來可以成為一名出色運動員。故此,家長宜多鼓勵孩子作多方面的嘗試,讓他們發展潛能,快樂成長。
撰寫﹕陳綺華(協康會青蔥計劃總經理)
事事為孩子計劃將來,是好是壞
現代家庭傾向奉行小家庭主義,生孩子一般不超過兩個,而獨生子女家庭更是越趨普遍。孩子數量的減少,使得父母把過多的關心與愛放在孩子身上。基於傳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家長一方面傾全力為子女提供優越的環境,事事代勞,樣樣滿足所求;另一方面也難免把自己的意願一廂情願的加諸子女身上,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所設計的「康莊大道」發展。常見家長積極把孩子送往學習一些他們還不能理解的知識和技能,當中未有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性格或能力是否合適。這種情況下,往往造就了一批「天之驕子」、「天之驕女」。他們缺乏獨立性,不適應群體生活,受到壓力更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行為。
優質的育兒方針,是以孩子為中心出發,並對他們抱有合理的期望。每個孩子與生俱來便附有各種不同的潛質,家長須做的是細心觀察自己的孩子,了解其性格、能力及興趣,並根據他們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生理特點,適當的給予輔導式的引導。兒童發展更須考慮其全面性,家長關心孩子身體健康及智力發展的同時,亦應注重培養孩子的動作發展、社交技能和獨立生活能力,才能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對1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過了嬰兒期,以前那種被動的狀況會隨著他們發展支配雙手能力及肢體動作而轉變,開始出現了獨立活動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又暫未能讓他們能全面離開大人,獨立地與外界環境打交道。這時家長應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又充滿探索機會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充份發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並享受能主宰自己行動的樂趣。家長在為他們提供獨立性之同時,亦應明白幼兒自身的能力有限,還不能使他們隨心所欲地完成一件事情或達到一個目的,需要父母從旁協助。幼兒的自信心是靠自己的行動獲得的,只有讓孩子自己參與完成一件事情,他才能意識到自己有力量,因而更具信心去探索學習。
早期教育的目的並非讓孩子學習力有不逮的知識,驥望他們能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超人一等。而是啟發孩子已有之發展能力,給予適當的刺激而使之得到強化鞏固。
撰寫﹕施鳴鷺(協康會臨床心理學家)
爹D親親孩子妙法
齊來做運動
父親是帶領孩子發洩精力的理想人選,經常困在家中的孩子會搗蛋,在無聊時孩子的行為問題也特別多,如果父親能提供孩子多些體能活動,孩子會「開心D、健康D、也會乖D」。
製造丈夫與子女相處的機會
如果父親不愛活動,只想留在家中看報紙和電視,妻子要把握這個機會溜出去歇息一下,那管丈夫能否有效地看顧孩子,若妻子可硬心一點,丈夫自然會找出他的方法去照料孩子。
舉辦自助旅行團
香港是寸金尺土的地方,家庭與家庭間絕少有互相拜訪的機會,孩子的社交刺激固然少,家長也沒有和其他朋友聊天的機會。但有些熱衷於活動的父親,他們可以成為活動的搞手,聯絡兩三個友好家庭,共同參加遠足、生日會等活動,妻子既可以散心,孩子也可與其他人多相處。
讓孩子服侍父親
很多時,家長會捨易取難,無時無刻也想着如何教導孩子,下班後,身心疲倦的丈夫自然提不起勁去教導孩子。或許,我們可想想令孩子服侍我們的方法,例如讓孩子替我們揼骨、做肌肉按摩,請他們餵我們吃甜品,又或者請他們講故事,這些都是丈夫可以在工餘參與照料子女的好差事。
培養幼兒視知覺
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先要有效地接收及了解感覺系統帶來的資訊,才能學習周圍發生的事物;其中視覺能給予幼兒大量的學習資訊,例如物件的形狀、顏色、距離、位置、大小等。在視覺而言,嬰兒初生的時候眼睛的調節功能是未成熟的,功能上只可以注視兩英呎範圍內的物件,而眼睛最能清楚看到的是距離眼睛八英吋的事物,所以嬰兒一看到媽媽的乳頭或奶瓶靠近時,便能即時「奶來張口」。
根據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活動性強的兒童有助其知覺的發展。故此鼓勵兒童活動探索,使身體能四處走動及觀看多種多樣的物件、顏色、形狀、大小、空間、距離的變化,可豐富兒童的視覺經驗,身體能更多些練習與視覺的協調,操控四周的事物,從而在重覆的嘗試中學習到各種物件的特性,都有助兒童的成長。
父母可以做什麼去促進嬰幼兒的視知覺發展呢?不妨從家裏著手:父母可按幼兒體能發展的階段,引導孩子主動探索,使他接收更多視覺的影像。例如:一名九個月的幼兒,當他可以扶著家中物件如矮櫃橫行的時候,家長不必怕幼兒會趺倒,反之應鼓勵幼兒由一處慢慢走到另一處,並誘導幼兒觸模附近的東西,讓他體驗不同的感覺。此外,鼓勵幼兒利用身體的感覺配合視覺知覺的發展,特別是建立對距離,高低,深淺等的空間視知覺。例如椅子與波波池之間有個空位,父母可鼓勵幼兒爬過空間,經這一爬,他便知道這個空間實際的距離。
幼兒的體能、平衡、手力和操控的能力在發展中,加上他們的好奇心強,每一次的探索都會是新嘗試,失手是難免,父母要注意收好危險的物件,以免有不必要的意外。此外,配合幼兒體能發展的階段,幼兒在體能許可的情況下探索才能得心應手,如果他們仍然未站穩,物件便應放在靠地的位置。最後,注意家居衛生,幼兒喜歡四圍“捐”,家居的清潔一定要做好。
撰寫﹕阮麗麗(協康會高級物理治療師)
如何為兒童選擇合適的玩具﹖
遊戲與兒童成長有很密切的關係。遊戲可以給予孩子樂趣之餘,更可以讓孩子學習許多基本的能力,使各方面的發展基礎(如﹕感知、肌能、認知、情緒和社交等)都得以提升。玩具是遊戲的工具,家長如能配合孩子的發展去選擇合適的玩具,會有助刺激及加速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為其將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選擇玩具需注意的要點
1. | 配合兒童的發展年齡 |
按兒童的智能、手部功能及體能發展,選擇一些兒童能把玩或具有少許挑戰性的玩具。 | |
2. | 引起兒童的興趣 |
先選擇兒童喜愛的玩具種類,再逐步擴闊兒童對其他玩具的興趣。 | |
3 | 提供多種感官功能刺激 |
所選擇的玩具應能提供多種感官刺激,例如﹕觸覺、視覺、聽覺,以加強學習基礎。 | |
4 | 玩法多樣化 |
選擇有多種玩法的玩具,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及創造力。 | |
5 | 安全性 |
留意玩具的質料、大小、邊緣是否尖銳、玩具組件是否容易鬆脫及附著物是否有潛在危險。 |
適合各年齡組別的玩具
0-6個月 | - 懸吊玩具 - 可用手按壓或用口探索的玩具 - 手搖鈴 - 掃、拍打玩具 |
7個月-1歲 | - 硬板畫、布畫 - 體積大的軟積木 - 洗澡玩具 - 布公仔 - 不同軟硬度的玩具球 - 有吸盤底座的手搖鈴 |
1歲-1歲半 | - 敲打式玩具 - 套合式玩具 - 蠟筆 - 可用食指撥及按的玩具 |
1歲半-2歲 | - 分類式玩具 - 穿線玩具 - 拼砌兩塊簡單的拼板 - 「樂高」積木 - 扭玩具大螺絲 - 洋娃娃 |
2歲-3歲 | - 鎖匙玩具 - 泥膠用具 - 大小拼板 - 配色玩具 - 各式可拼砌的玩具 |
3歲-4歲 | - 「迷你」模型 - 工具性玩具 - 畫板 |
4歲-6歲 | - 簡單勞作/圖工 - 樂器 - 圖案拼板 - 球類玩具 - 附有裝飾配件的洋娃娃 - 模擬家庭器具的玩具 |
為孩子選擇適合的玩具可輔助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使學習變得更有趣味,家長如於選擇玩具時有任何疑問,請向有關的職業治療師查詢。 上文已製成單張,歡迎有興趣的人士查閱。 |
撰文﹕協康會職業治療部
齊遊戲齊學習
愛玩遊戲是每個孩子的天性。透過玩遊戲,孩子們不但可以鍛鍊身體,更可啟發思考,並學習與別人相處的技巧。要達到以上的目的,家長們先要對遊戲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幫助孩子在遊戲中有更多的學習。
每個孩子的玩耍方式都不一樣,同一件玩具,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玩法,因此遊戲是千變萬化的,家長不應限制孩子的玩法或要求他/她跟從某一特定方式去玩。此外,遊戲的目的就是遊戲,不要在遊戲中加插太多的訓練目標,或將遊戲變成一種賞罰工具。遊戲的經驗應該是愉快和有趣的。最後,在孩子不願意時,不要強迫他/她玩遊戲,因為遊戲貴於自發。
遊戲的益處
- 促進身體各方面的成長及運用 ─ 透過一些體能性的活動如踏單車,可以訓練孩子的動作協調及全身肌肉的運用。
- 幫助孩子渲洩情感 ─ 孩子與成人一樣,需要渲洩心內一些不快的情緒。透過與玩具公仔說話或角色扮演,孩子們可以將心中的感受盡情發洩,使情緒得到平衡。
- 提高社交技巧 ─ 當孩子跟其同伴一起玩耍時,便要學習與別人融洽相處。過程中,他/她會學到遵守規則、與人合作、分享勝負等社交技巧。
- 啟發思想 ─ 透過遊戲,孩子能進行各樣嘗試和實踐,憑著自己的想像力去創造新的玩意,對其思想有一定的幫助。
如何與孩子玩
- 遊戲的主角是孩子,家長扮演參與者的角色。所以,遊戲時盡量讓孩子採取主動,這樣才能啟發其創作力。
- 參與遊戲時,家長要多讚賞少批評,讓孩子玩得更開心。
- 遊戲時,家長除要留心觀察孩子的表現外,更要積極投入在遊戲中,這樣才能增進親子關係。
- 透過遊戲,家長可透發孩子的能力,例如孩子已曉得將積木疊高,家長可以進一步教他 / 她用積木來砌火車或橋,讓他 / 她有新學習。
- 遊戲時,家長可多形容孩子和自己所進行的活動,以及面前發生的事情等,藉此給予更多的語言刺激。
- 一些語言能力較好的孩子,家長可多與他們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或鼓勵他們說故事,這對他們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有莫大的幫助。
如何選擇玩具
- 配合孩子的能力與發展 ─ 先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情況,才選擇合適的玩具。太難或太易的玩具都會令孩子失去興趣。
- 玩法要多元化 ─ 每個孩子都喜歡新奇有趣的玩具,如果玩具變化少,玩法又不多,孩子容易感到厭倦。因此家長應選擇可拼組的玩具,如積木、模型等,讓孩子可發揮其創作力,並對玩具保持一定的新鮮感。
- 富有教育性 ─ 選擇一些對孩子的技能、認知、思考、語言及創作力有幫助的玩具,例如積木可訓練孩子的小肌肉靈活性,煮飯仔能發揮孩子的創作力等。
- 價錢不拘 ─ 玩具價錢的多寡與其教育性未必成正比,加上孩子的興趣很容易改變,所以買玩具時應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避免浪費金錢。
- 安全至上 ─ 注意玩具有沒有尖銳的邊緣或粗糙的表面,避免選擇一些含有小塊或有毒的顏料的玩具,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幼兒護理 - 預防輪狀病毒腸胃炎
輪狀病毒腸胃炎小常識:
- 每年秋冬是病毒性胃炎的流行期,輪狀病毒腸胃炎是其中最常見的,它的感染途徑是「糞口傳染」,病菌通常是經過人的手進入體內;患者最先的症狀像感冒,但一、兩天後開始嘔吐,接著便是拉肚子。
- 沒有甚麼特效藥可以立即治療輪狀病毒腸胃炎,只要不出現脫水現象,便可自然痊癒,只有少數個案會引起併發症,如:抽筋、壞死性腸炎、無菌性腸膜炎等等。
- 最重要的就是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不需完全禁食,發病後24小時內最好不要吃固體食物,不要給孩子喝冰涼的飲料,以免再刺激腸臟蠕動,令他拉肚子拉得更厲害,也不要一下子喝得太多,以免引起嚴重嘔吐。
護理及預防方法:
(一)
- 許多出生才幾個月的嬰兒,在染上這個病以後,會對他們的主要食物─牛奶,出現不能吸收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可將牛奶的濃度沖稀一點或沖泡不含乳糖的止瀉奶粉。
- 如能避免孩子腹瀉的情況更嚴重,也可暫時讓寶寶空肚子,讓腸胃道休息;也可餵食米湯,並按情況,漸次酌量添加麥粉等副食品。
- 7-8 個月以上的寶寶可吃熬得稀爛的稀飯或白煮麵條,或吃鬆軟的土司、饅頭和麵包。
- 對於年齡更大的孩子,吃的東西仍是以簡單、清淡為主,這可有助他們腸胃道的康復。
(二)
- 記錄孩子的排便情形
- 記錄孩子的排便次數、硬度、顏色和氣味等等。這些資料可以在就醫時成為醫師的參考,方便診斷和治療。
(三)
- 除了要注意孩子本身的清潔乾淨外,給孩子喝的水和吃的東西一定要新鮮、衛生。沖奶和餵奶前一定要洗手,奶瓶也要消毒乾淨。
由於輪狀病毒腸胃炎主要經過人手傳入體內,所以父母照顧孩子時,必須養成洗手的習慣。另外,家居環境要保持清潔,例如:地板要經常清洗,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病菌滋生。
全方位學生支援服務之家長參予
最近本人曾與多位家長會面,暢談大家對融合教育的看法。這些家長的孩子雖然都患有特殊學習困難,但都能順利適應主流學校的學習生活。從他們的分享中,最令家長感到欣慰的,並不是孩子在學科成績上的進步,而是孩子能夠喜歡上學,也享受學校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其中一位家長講述她的感受:
「我的女兒知道自己的語文成績不太好,但她並沒有表現失望、沮喪,因為學校採用活動教學,讓她在課堂上參予研習和討論,她和其他同學也相處融洽,我已感到非常滿足了。」
在座的家長都抱有相近的想法,他們渴望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小朋友融洽相處,透過群體中的互相模仿,學會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也懂得遵守社會的規範。為了幫助孩子更投入校園的生活,家長也會積極參予學校的家長教師會,一方面可以增強他們和老師間的接觸和聯繫,藉此了解如何協助孩子在學校的適應,另一方面,也從 參予學校的義務工作中,有機會和孩子的同學在課餘活動中接觸,讓他們更了解一般孩子的想法和朋輩相處所出現的問題,從而加以引導和協助,其中一位家長有這樣的分享:
「從前我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有很多不足之處,感到很自卑,時常想像孩子會給別人帶來很多麻煩,但在參予學校的義務工作裡,我發現每個小朋友都有他們可愛的一面,但同時也會有個別本身的問題,我和孩子的同學熟絡了,他們會主動找我傾談同學間發生的事情,我感到不單可以幫到自己的孩子,間接也成為這群孩子的朋 友。」
面對這幾位積極主動的家長,我嘗試探索學校方面的推動因素,到底學校做了那些策略性工作,令致家長如此滿意學校的服務呢?以下幾點是家長分析的總結:
一. 普及化的家長教育工作
家長反映他們特別欣賞學校能夠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家長教育講座,幫助家長及早識別子女在學習和發展上的困難,在這些工作坊裡,專業人士會詳細分析各類學習 障礙的特徵和訓練方式,讓家長對於學童的問題會有正面的了解,減低他們對有特殊學習困難學童的誤解,而有特殊學習問題兒童的家長亦可藉此機會分享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從中獲得一些支持。
二. 學校領導層的關顧
家長是否願意自己站出來為孩子多做點事,其實是有賴學校領導人士所表達的立場和態度,對於校方的正面推動,譬如主動約見有特殊學習障礙兒童的家長,認識他們在教育孩子所遇到的困難,聆聽他們提出的意見等均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校長的角式,家長尤為重視。有些家長與校長見面後表示,雖然校長不一定贊同他們的 想法,但由於他們有機會講出自己的需要,故此對學校的信任也增強不少。事實上,這樣的做法比起在學生出現困難/問題後才處理更為理想。
三. 有效的個案管理和跟進
家長一致認同班主任及老師在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重要性,但是礙於老師已有繁重的教學責任,故此他們特別期望學生輔導主任擔當溝通橋樑的角式,尤其在新學期開始時,個別老師對學童的認識並不足夠,實在有賴學生輔導主任連繫家長與老師間的接觸,讓新老師充份了解學童的進度和特質,盡快掌握兒童的學習需 要。若每個有特殊需要的學童也有其進度或訓練資料記錄檔案供負責老師參閱,則更理想。
四. 全面的專業支援服務
對於為有特殊需要學童提供的駐校專業支援服務,家長認為此部份除了要針對學童的訓練需要,家長本身也應有機會認識或參予部分訓練過程,因為在兒童小學階段,家長必須為子女提供適切的學科溫習及生活技能上的指導,這樣孩子才會有明顯的進步,因此校方在設計專業支援服務時,家長的參予極為重要。
另外,由於兒童在不同階段所呈現的學習問題會有差異,故此,專業治療服務的延續性及有關的配套服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讀寫障礙的學童,他們需要職業治療師訓練他們有效克服書寫困難的方法,也需要心理學家協助他們提升學習動機及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技巧在策劃專業支援服務的時候,也需注意到不同類 型訓練的銜接和配合。
以上的討論除了綜合家長的看法外,也包涵協康會青蔥計劃駐校服務專業團隊的寶貴意見。在不斷拓展駐校專業支援服務的過程,我們深信唯有透過學校、專業人士及家長三方面的互相交流和推動,才能獲得美好的成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資源上的配合,老師在繁重的教學及行政中,要肩負全面支援有特殊學習困難學童的責 任時,實在談何容易,希望我們在加把勁之餘,也要爭取合理的資源作為服務的後盾。
撰寫﹕邱吳麗端(協康會助理總幹事)
駐校支援服務合作經驗分享
在九七年下旬,我參加了由教統局 (前稱教育署) 輔導組所舉辦的輔導課程,而協康會的心理學家是其中一位講者。她向我們講解了特殊學習障礙兒童的特徵、成因及輔導的原則與技巧,頓時令我聯想起一些經常被批評為「懶惰、不專心、刻意與人作對」的學生,他們的頑劣究竟是本質上的問題還是有發展上的障礙呢?我們無法單從外表判別,所以我們會把學童轉介至特殊教育組作詳細的評估診斷。可是由於資源不足,往往輪候需時,而跟進的輔導服務亦有限,我們只好在有限的資源上盡力提供協助。
直至兩年前,當我獲悉協康會「青蔥計劃」推出了小學駐校支援服務後,便急不及待向他們查詢服務內容及安排。經講解後,我相信有關服務能幫助有需要的學生,但令人擔心的是資源問題。幸好經過多次的商討,校長及行政部同事均理解到專業服務對學生、家長以至老師所帶來的裨益,服務遂得以順利展開。
第一期的服務於二零零一年九月展開,心理學家每星期駐校一次,為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小組訓練。此外,心理學家亦會約見個別學生家長,讓他們了解孩子在小組中的表現和進度,好讓家長能掌握協助的方法。至於老師方面,我會把學生的評估結果及小組表現轉告他們,以加深他們對學生的了解,從而在功課及課程上作出適當的調節。
為提升服務成效,我們在下學期再安排學生和家長一同參與由「青蔥計劃」職業治療師主持的「寫字技巧訓練班」,讓家長明白如何在家中跟進學生的寫字障礙問題。由於治療師提出了針對性的訓練技巧,故此學童在寫字技巧及信心方面均有不少進步。
總結而言,駐校支援服務對學生、以至家長和老師都有幫助,透過直接的治療和輔導,學生的問題得以改善;而駐校服務的形式亦不會引起負面標籤效應。老師方面,則可透過和專業人士面談、溝通,加深他們對學生的理解,從而給予學童更多的體諒和關心。家長方面,亦可減少他們對子女的誤解,從而鼓勵他們採取恰當的協助方法。而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重拾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自信和肯定,並享有愉快的童年。第二期的駐校支援服務已於去年九月展開,是次的對象是缺乏專注力或有課堂行為問題的學生。期望在家長、老師和專業同工的攜手合作下,我們同樣可以協助這些學生面對成長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