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及家長故事
廿載情緣 見証奇蹟的誕生
一個智商只有三歲的13歲自閉症男孩,能朗讀出電視上的字幕﹔一位在家暴中成長,令兒子望而生畏的「虎媽」,成為深具影響力的親子專家﹔有讀寫障礙的兒子竟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名牌大學,並成為寫作人。這些奇蹟是怎樣發生的?
多年來,憑藉其悅耳的聲線和動人的演繹,鄧藹霖透過電台節目「訴心事家庭」為無數失落迷惘的家庭輸送不絕的正能量。「成功的父母不只要有無限的愛心、無窮盡的耐性,還要有親子技巧才行」是她的名句。她更每年在社區進行數十場的演講,也執筆著書,勉勵同路人。這位深受歡迎的親子專家算起來與協康已有廿載的情緣。
廿年前協康會家長資源中心設立全港首間親子圖書館時,鄧藹霖親訪中心,向特殊幼童細說故事,令孩子們其樂無窮。十年前,鄧藹霖與協康會再續前緣,擔任其「模範照顧者選舉」的評判,令她記憶猶深﹕「其中一個參賽家庭育有13歲自閉症兒子,他身高六呎,在小巴車廂內發脾氣滾地,媽媽唯有致電協康會社工求援,兒子與社工通話完畢便馬上起來坐好。在面見時,那名兒子突然讀出評判席上每位評判的名牌,原來他平時看電視也能朗讀出字幕,這對於當日智商只有三歲的他,實在太不可思議了。協康會的工作實在太重要,在這裡每每有奇蹟發生。」
去年協康會踏入50周年,與香港電台合辦共五集的「訴心事家庭─青蔥成長路」系列,鄧藹霖就讀寫障礙、動作協調障礙、專注力失調、自閉症及小男人大貢獻等主題,與家長和專業人員交流,聽到一個又一個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何跨越障礙,讓她再次感受到愛心、耐性和技巧交織出來的奇妙力量。
多年來,鄧藹霖個人亦經歷奇蹟性的轉變。「小時候,家人常常吵架、打鬥,家裡枱櫈橫飛,兩歲時便曾因躲避不及被弄傷﹔半夜時常被打架聲弄醒,獨自瑟縮於牀上飲泣到天明。那段無助的歲月,形成我怕事、自卑、悲觀的性格,自殺的念頭更是揮之不去。」鄧藹霖猶有餘悸地憶述。30歲那年,初為人母,她決心從童年的陰影中走出來。
長子六至八歲就讀傳統名校時,由於競爭激烈,成績落後於人,鄧藹霖便不由自主地「虎媽」上身,又打又罵,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驚覺自己竟變成兒子眼中的「巫婆」,恨之入骨。為了修補親子關係,還愛兒一個快樂的童年,翌日她馬上替兒子轉校,並轉任兼職,人工減半亦在所不計,務求從根本學習如何做好母親一職。「經過三年持之以恆的付出,終於修補雙方關係的裂痕。」她道。
長子12歲那年告訴她,「每個中文字都像一幅畫。」帶他往評估才驚悉長子患有讀寫障礙,難怪他小一時即使已每日苦練默書,但仍錯漏百出。由於中文有讀寫困難,用中文教數學會連其數學成績也拖跨。轉讀國際學校後,用他善長的英文學習,各科成績漸見起色,很快便嶄露頭角,更入讀香港大學英文系、拿取獎學金,以一級榮譽畢業,進而在倫敦大學學院(UCL)取得碩士學位,現職寫作人。「培育長子的經歷,更令我堅信不打、不罵、不恐嚇、不黑臉,着眼於孩子的強項,加以發揮,成功的道路又豈止一條﹖」她說。汲取長子的教訓,在培育幼子的過程中,鄧藹霖從沒打罵,反而因應幼子的資優特質、超強的學習動機,加以引導、支持,幼子自小已綻放才華,在公開試輕易奪取九優佳績,成為一個性格開朗、樂觀自信的小伙子。
人生的奇蹟其實不需要神仙棒,讓大家以愛心、信念與堅持為社會上的幼苗締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見証奇蹟、創造奇蹟,請給鄧藹霖一個like,並轉貼與親友分享】
透過支持協康會於2014年6月19日(四)舉行的「全港廚師精英大匯演」,您也可以為更多特殊需要孩子的生命帶來奇妙的轉變﹗